首页 > > 2290

無錫留青竹刻 世家傳承的堅守

2015-07-13
来源:香港商報

喬錦洪圓雕《青銅鼎》

  【香港商報網訊】錫留青竹刻是江南竹刻的一朵奇葩,它以刀代筆,似在絹帛宣紙上揮毫,縱橫自如。留青竹刻在傳統工藝美術中較為特殊,詩書畫印都在小小的竹片上,對工匠自身的藝術修為要求甚高。中國留青竹刻工藝起源於唐代,於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其竹刻藝術傳入無錫并形成傳承體系是在清代末年,「雙契軒」把竹刻技藝作為家學,如今已傳承了四代。2008年,無錫留青竹刻正式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同時,與其他傳統的優秀技藝一樣,留青竹刻也面臨著「曲高和寡」的窘境。

  面臨后繼無人窘境

  無錫留青竹刻是漢族傳統竹刻藝術的一種,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層竹青雕刻圖案,后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故名「留青竹刻」。留青竹刻作品以留青、淺刻、浮雕等各種雕刻技藝為表現力,富有裝飾性,精細古樸、清雅秀麗,格調高古。清代時期,留青竹刻技藝一直在無錫地區流傳。1915 年,無錫籍竹刻家、金石家張瑞芝傳藝於內弟支慈庵和長女張契之,并在無錫市中心開設「雙契軒」藝坊。留青竹刻藝術便在這個家族中薪火相傳,世代以「雙契軒」為齋號,成為無錫留青竹刻的傳承主體。

  作為第三代無錫留青竹刻傳承人的喬錦洪,生性儒雅,刀不茍下,經年累月方成。據其介紹,「過去為了生計,是別人叫我雕什麼就雕什麼;現在我不愁吃穿,是自己想雕什麼就雕什麼。」喬錦洪精於留青、陰刻、浮雕、透雕、圓雕等,其秉承著明清竹刻及母親張契之晚年的風格,作品格調古雅,富有詩畫韻味,所作臂擱、屏聯等精雅高古,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代表作品有《竹根筆筒》、《梧桐秋蟬》等,還寫有《江南竹刻藝術研究》、《中國古代竹刻藝術》等著述。

  作為第三代傳承人的他對江南竹刻的發展過程了然於胸,他表示,「竹刻藝術源遠流長,是我國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然而,他也感嘆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家族傳承人丁稀少,而從事竹刻非常清苦,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如今的年輕人受不了這份苦,不願意學,留青竹刻一度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

  為了讓竹刻技藝更好地傳承和更廣泛地傳播,目前除了家族傳承的方式外,還通過留青竹刻技藝傳習班面向社會公開招募。但他表示,「學員2年的學習僅能學到皮毛,很難領悟留青竹刻的精髓,更達不到傳承的效果。雖學習期間能領取政府補貼,但畢業之后的生計卻只能靠自己解決。」傳承人的生存問題讓喬錦洪很為難,「沒有生存哪來傳承?」學員中很少有人把竹刻當成一個生存手段,竹刻傳承「需要有錢有镕」。

  辦民間沙龍重拾傳承信心

  中國自古有「藝不外傳」的傳統。「要把祖傳的竹刻技藝毫無保留地拿出來與外人共享,這真的好嗎?」據了解,這種打破常規的傳承方式,曾讓很多人覺得喬錦洪「傻」。

  但在喬錦洪看來,人的傳承比起墨守成規更重要。

  為了打破留青竹刻「低迷」的社會知曉度,喬錦洪在女兒的啟發下,拋開了手工藝人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禁錮,成立了竹刻文化沙龍。成立之初,便招募到了20多名會員。通過精心策劃地去宜興采竹、煮青,親手制作留青雕刻作品,成員互相交換、點評交流竹刻作品等各類沙龍活動,吸引了一群留青竹刻的粉絲,傳播效應也逐漸擴大。近十年間,沙龍成員發展到了60餘名,其中不少年輕白領和大學生。沙龍於去年更名為「竹友雅集」。「以留青竹刻為紐帶,把一群愛生活、愛動手的人匯聚到一起;以興趣為出發點,潛移默化之中促成了留青竹刻的活態傳承」,喬錦洪很興奮,這讓他重拾了傳承的信心。

  當然,喬錦洪也清醒地認識到,盡管竹友雅集確實吸引著社會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留青竹刻的傳承仍需要繼承人傳承最精湛的技藝。因此,很小就跟著父親學竹刻的女兒喬瑜辭掉了自己的幼師工作,專職做起了留青竹刻的傳承。經過幾年專職學習,如今已成為了「雙契軒」家族的第四代傳承人,及省級非遺傳承人。

  喬錦洪回憶起這幾年留青竹刻的傳承,感慨萬千,不管是成立民間竹刻文化沙龍還是讓女兒專職做竹刻,每一個決定都走得很艱難,但他始終相信總會慢慢朝著更有利於傳承的方向發展。

  傳承需「多條腿走路」

  在教學中,喬錦洪感受到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他說,傳統的竹刻以手工為主,包括劈竹、修整等很多的基礎工作都是依靠人工。同時,傳統是竹刻作品創作,多以大小相同的竹片為創作畫布,所能展示的地方有限。但從年輕人身上他認識到,現代的東西也應該利用,比如可以用機械設備切割、修整用於竹刻作品創作的竹片。此外,喬錦洪還萌發了一些新的想法,如「利用機械設備,把竹片削平,然后一個個粘合起來,形成一個大『畫面』,創作大幅作品用於家庭裝飾,可以讓更多家庭和年輕人接受。也可以創作在竹簡上,營造不一樣的藝術效果。」他覺得,「要創新,傳統的技藝也要與時俱進,讓現代人接受,才更有生命力。」

  據了解,當地政府已將無錫留青竹刻的學習納入藝術專業學生的特色課程教學中,還持續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活動。2015年,喬錦洪也再收10位徒弟,這是喬錦洪第二次面向社會招收傳承人。不管是采取哪些傳承模式,都是為了把無錫的老手藝更好地留住。

  喬錦洪認為,除家族傳承外,單純的教學并不能保證一定能傳承這門手藝,因此也在積極摸索留青竹刻工藝更加廣泛的傳播方式。如通過公益性的社會傳承,把刻的東西拍成照片發到QQ、微信群等網絡社交工具上進行交流探討,「票友傳承」的方式抑或是業餘愛好者學習和傳播竹刻技藝的有效方法。

  他們更打算從這些業餘傳習班的優秀學員中,挖掘出真正適合傳承非遺的對象。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