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慈宗青年文化節廣邀亞洲青年弘揚慈宗唯識

2015-07-13
来源:香港商報

第一屆慈宗國際學術論壇(資料圖片)

  【香港商報網訊】由慈氏學會(香港)和慈氏文教基金主辦的「第一屆慈宗青年文化節」將於2016年3月25日-28日在香港柴灣青年廣場舉行。文化節主要發起人慈氏學會(香港)導師、慈氏文教基金董事長王聯章先生表示,文化節將廣邀內地與亞洲高等院校、藝術文化團體青年來港作文化交流,內容包括「慈宗」經律論中英講解交流及「慈宗」書法/祖師畫展、文藝演出等。王聯章導師告訴記者,舉辦文化節,希望藉此引領「慈宗」學說研究風氣,凈化人心,提升青年人精神質量,促進倫理道德等方面起積極作用。香港商報記者 若笑

  太虛大師將慈氏之學命名為「慈宗」,認為「慈宗」就是「彌勒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擴大。此學派在中國古代被稱作「唯識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創始人是在中國已家喻戶曉西行取經的唐三藏玄奘大師。

  近代歐陽竟無大師、韓清凈老居士、太虛大師以至香港的羅時憲宗師主張以「慈氏宗」、「慈氏學」為統攝大乘佛學簡捷可行的研究方法因而大力提倡「慈氏學」。

  1965年,羅時憲宗師在香港成立「佛教法相學會」,為香港研究大乘佛教「唯識宗」僅有的學術團體。羅時憲宗師門人王聯章、鄭苑嫺伉儷秉承師志,於2003年成立慈氏學會(香港),繼而創立慈氏文教基金,宣講「慈宗」學說,培養人才,出版慈宗要籍、學術叢書,并於近30所海內外學術機構捐建「慈氏圖書館」、設立獎學金。

  2013年慈氏學會(香港)成立10周年之際,王聯章導師發起舉辦「第一屆慈宗國際學術論壇」,論壇雲集海內外57所著名學府唯識領域內的精英學者以及佛教道場的高僧及代表,收到學術論文67篇,論文內容涵蓋了「慈宗般若學」、「慈宗唯識學」、「慈宗禪定學」、「慈宗戒律學」、「慈宗因明學」、慈宗大德思想研究、慈宗與大乘各宗關系、慈宗傳播地域及典籍情況等等。

  而「第一屆慈宗青年文化節」將在此基礎上,廣邀大中華區藝術文化團體、高等院校、佛學院參加「慈宗」書法和祖師畫交流。文化節還將舉辦多場「慈宗」經律論中英文講解和朗誦交流。具體包括「慈宗般若學」--《心經》、「慈宗唯識學」--《唯識三十頌》(均為普通話講解、廣東話講解、英語講解、梵漢/英漢對讀) 、「慈宗戒律學」--《瑜伽菩薩戒略攝頌》(普通話講解、廣東話講解) 的交流、《入菩提行論》唱頌等。王聯章導師將親自示範以普通話、廣東話和英語主講「慈宗般若學」--《心經》經題和第一段,此外還邀得維也納大學Mathes教授講解藏文本《心經》、旅居多倫多的印度德里大學Sarao教授講解梵文本《唯識三十頌》、北京藏學研究中心羅鴻博士講解梵文本《心經》。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凱朝教授、臺北法鼓文理學院鄧偉仁教授、峨嵋山佛學院隆藏副院長、四川尼眾佛學院傳印副院長、香港衍希法師、佛教法相學會陳雁姿會長等帶領朗誦和講解交流。

  舉辦哲理畫展佛教書法展

  「第一屆慈宗青年文化節」另一個亮點是王家春先生哲理畫展、宗家順先生佛教書法展。

  王家春先生是陝西省著名哲理畫家,畫風與近代名家豐子愷相近,較之更能切合現代社會需要,對當代青少年能起啟迪教化作用,籌委會特蒙應允首次在港展出其作品,以饒益本港青少年。

  著名書法家宗家順先生,師從趙樸初、劉炳森、王任諸先生,風格與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相近。佛法的空靈,給予他極大的啟迪,以至人品與書品皆臻上乘。

  「慈宗」經、律、論、序、贊書法交流內容包括:唐玄奘大師譯《般若心經》、《唯識三十頌》、《瑜伽菩薩戒略攝頌》、唐玄奘大師撰《大般若經初會序》、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宋宰相王安石撰《歸依三寶贊》,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尼眾佛學院、杭州佛學院、四川女畫家聯盟、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廣州暨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上海龍華寺、福州圓瑛研究會、馬來西亞佛教居士林、香港無名堂等機構應邀派員出席參加上述交流。

  「慈宗」歷代祖師人物畫作品交流創作對象包括:慈氏(彌勒)菩薩天冠像/思維像、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陳那菩薩、護法菩薩、玄奘大師、窺基大師、歐陽竟無大師、太虛大師、羅時憲宗師等,中國社會科學院、杭州佛學院、四川女畫家聯盟、四川樂山油畫家代表團、馬來西亞佛教居士林、深圳戴培仁師生團等已應邀派員參加上述歷代祖師人物畫展。

  重印清末揚州雞園刻大乘佛典

  文化節已邀得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教授、原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原全國僑聯副主席王永樂先生、原香港特區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女士、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局局長曾德成先生、全國人大代表霍震寰先生、原全國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施子清先生、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協調部部長沈沖先生、中華海外聯誼會秘書長鄭鋼淼先生、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堅永先生等擔任榮譽顧問。

  此次文化節將重印清末揚州雞園刻經處版《大般若經》,「般若」乃諸佛之母,唐玄奘三藏所譯六百卷《大般若經》,堪稱大乘佛典之至要,揚州雞園刻經處版本更是近代珍貴刊本。王聯章導師表示,印刻經書、弘揚佛法對現代人追尋智慧人生是一條上佳的路子。

  慈氏文教基金繼「第一屆慈宗青年文化節」后,將在2018年繼續在香港舉行「第二屆慈宗國際學術論壇」暨「第一屆慈宗青年論壇」,鼓勵青年學人撰寫論文,弘揚慈氏學,提升大中華區佛學論文水平,有關論文將結集刊載於《慈氏學研究》中,以廣流通。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