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于上海民生美術館開幕的“時代映像:1960年以來的英國攝影”展,展現了英國人各個層面的生活——無聊貪婪的中產階級、肥胖木然的工人階級、模仿辣妹的歌迷、穿上層階級時髦衣裝的黑人青年……身為英國人究竟意味着什麼?38位英國攝影师試圖通過近400件作品對這個問題作出解答。展出作品均拍攝于1960年至2010年間。

托比·格蘭維爾(TobyGlanville)的《實際壽命》系列一。

詹姆斯·巴納(JamesBarnor)拍攝的《鼓》封面女郎瑪利亞·哈羅維。

特倫斯·多諾萬(TerenceDonovan)拍攝的倫敦滌綸廣告。
攝影作品能夠讓真摯與諷刺之間的界限變得似有似無。將影像創作的方式略作調整,就能使它搖擺于贊美和批判之間。展覽中的眾多彩色攝影大部分都用誇張的影調探討了英國文化中的“過度之處”。馬丁·帕爾(MartinParr)受到約翰·欣德公司(JohnHindeLtd.)制作的工薪階層度假勝地商業攝影明信片影響——過分奢華的度假村、海灘上的拖車……有人會對這種風格充滿懷舊之情,另一些人則驚駭于其趣味之低俗,還有人會同時感受到這兩種情緒。而馬丁·帕爾則把人們這種復雜的反應運用于藝術。
從1980年代初開始創作彩色作品時,帕爾就投注了對英國人日常行為充滿深情但又不乏諷刺的眼光——從海灘上吃熱狗的人的暴飲暴食,到阿斯科特賽馬會上带着車輪大的帽子的女孩們的浮華表現——他質疑諷刺了“英式風格”。
從1980年代初開始創作彩色作品時,帕爾就投注了對英國人日常行為充滿深情但又不乏諷刺的眼光——從海灘上吃熱狗的人的暴飲暴食,到阿斯科特賽馬會上带着車輪大的帽子的女孩們的浮華表現——他質疑諷刺了“英式風格”。

馬丁·帕爾(MartinParr)鏡頭下的英國人。

湯姆·伍德(TomWood)鏡頭下的英國老人。

湯姆·伍德(TomWood)鏡頭下的英國老人。
20世紀,英國工業經濟逐漸瓦解,隨着工人失去工作,工會失去權力,社會也動蕩不斷。1970年代的攝影师如西爾卡-麗薩·昆丁恩(Sirkka-LiisaKonttinen)、21世紀頭十年的攝影师如馬克·尼維爾(MarkNeville),記錄了城市工薪階層的生活。在城市里,工業性勞作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銀行業和信息產業為基礎的新經濟。安娜·福克斯(AnnaFox)在《工作站》系列中,尖刻地刻畫了新興的勞動力、新形式的工作和辦公室文化:西裝革履貪婪用餐的男人,誇張的曝光中打電話的女人——影像刻畫了一種疏遠、膚淺和無節制的文化。托比·格蘭維爾(TobyGlanville)的《實際壽命》系列把工人置于畫面中央,突出了他們的尊嚴,反映了傳統英國產業和手工業的重要性。

安娜·福克斯(AnnaFox)的《工作站》系列之一

安娜·福克斯(AnnaFox)的《工作站》系列之一

托比·格蘭維爾(TobyGlanville)的《實際壽命》系列之一

托比·格蘭維爾(TobyGlanville)的《實際壽命》系列之一

安娜·福克斯(AnnaFox)的《工作站》系列之一

托比·格蘭維爾(TobyGlanville)的《實際壽命》系列之一

托比·格蘭維爾(TobyGlanville)的《實際壽命》系列之一
1960年代的英國搖滾,把搖滾樂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英國的社會與文化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攝影师們樂于記錄周圍變化的世界,此次展出的1960年代部分影像就與搖滾樂密不可分。
塞西爾·比頓爵士是英國偉大的肖像和紀實攝影师,也是一位有造詣的藝術家、作家和奧斯卡獲獎設計师。比頓對攝影的興趣來自他的保姆,這位保姆有一台柯達3A相機,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教比頓拍照並沖洗照片。比頓常常請母親和姐姐給他做模特,足夠熟練的時候,他化名把自己的作品“推薦”到了倫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爭期間他為情報部工作),他接受了新的潮流,用攝影圖像捕捉“搖擺六十年代”的精髓,例如在倫敦佩勒姆8號家中的模特崔姬、米克·賈格爾和滾石的其他成員。琳達·麥卡特尼和披頭士樂隊的保羅·麥卡特尼結婚後,變得更加私密和带有實驗性,她創作出的名人影像同時也是家庭快照。
塞西爾·比頓爵士是英國偉大的肖像和紀實攝影师,也是一位有造詣的藝術家、作家和奧斯卡獲獎設計师。比頓對攝影的興趣來自他的保姆,這位保姆有一台柯達3A相機,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教比頓拍照並沖洗照片。比頓常常請母親和姐姐給他做模特,足夠熟練的時候,他化名把自己的作品“推薦”到了倫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爭期間他為情報部工作),他接受了新的潮流,用攝影圖像捕捉“搖擺六十年代”的精髓,例如在倫敦佩勒姆8號家中的模特崔姬、米克·賈格爾和滾石的其他成員。琳達·麥卡特尼和披頭士樂隊的保羅·麥卡特尼結婚後,變得更加私密和带有實驗性,她創作出的名人影像同時也是家庭快照。

提姆·沃爾克(TimWalker)拍攝的《莉莉·科爾和大珍珠》

斯蒂芬·吉爾StephenGill的《螞蟻交談》系列之一
2000年後的英國影像已經不那麼讓人驚歎,因為全球化的關系,技術與信息迅速傳播,中西方人們的拍攝方法、技術、器械、觀念越來越接近,攝影的角色越來越復雜。紀實的本體意義一旦模糊,來自異國的文化就不那麼讓人驚喜連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