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上島咖啡走下神壇:重收錢輕管理

2015-07-15
来源:北京商報

   重收錢輕管理 加盟商紛紛退出

  上島咖啡走下神壇

  一個月前,原上島咖啡梅市口店悄然掛上了“伴島咖啡”的招牌。咖啡店工作人員介紹說,更名原因是退出了上島咖啡的加盟,改為自營。不久前,位于北三環勝古家園的一家上島咖啡店也退出加盟,轉為自營后咖啡店更名為“DEMETER 豐收館”。而位于和平里西街的上島咖啡店如今也已更名。這幾家加盟商的退出絕非個案。近年來,全國的上島咖啡都在上演關門大戲,據公開信息顯示,成都的上島咖啡從高峰時的20家店銳減到12家,天津也從高峰時的70余家減到不足40家。曾經是咖啡連鎖界一張王牌的上島咖啡為何風光不再?

  加盟商紛紛自立門戶

  7月11日,北京商報記者來到位于豐臺區梅市口路的原上島咖啡店發現,咖啡店的招牌已經從原來的“上島咖啡”更換成了“伴島咖啡”。咖啡店工作人員介紹說:“一個月前更換的招牌,原因是退出了上島咖啡加盟。”

  除了招牌上的名字更換以外,咖啡店的裝飾風格、商品價格等基本保持不變。在前臺收銀處,仍保留著上島咖啡梅市口店的訂餐卡,以及與北京天王星量販KTV千禧旗艦店合作的免房卡。

  與“伴島咖啡”不同,另一家退出上島咖啡加盟的“DDEMETER 豐收館”,目前的招牌仍然是“上島咖啡”,不過店內飲品及設施已經全部更新。該咖啡店工作人員表示,咖啡店轉為自營后,老板引入了“咖啡邦”服務平臺,并對店內的飲品價格及硬件設施進行了重新打磨,新招牌現在正在趕制中。

  就加盟商退出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致電上島咖啡總部聯系采訪,對方稱自己只賣咖啡豆,沒有部門與媒體對接。隨后,記者以咨詢加盟為由,輾轉聯系到上島咖啡北京分公司加盟部經理甘先生。據他介紹,公司目前的加盟政策是四年收取49萬元加盟費;四年之后如果續約,加盟費降為三年16萬元。他透露,目前一家運營了十年的加盟商正想要轉兌加盟店,由于之前的加盟費用還沒到期,如果現在接手加盟店,可免除四年49萬元的加盟費用。

  創立于1968年的上島咖啡最初在臺灣只是一家街角小店。30年后的1998年,創始人陳文敏將其帶到內地,并在海南開出內地第一家門店。為了拓展內地市場,上島咖啡的八位股東采取分區經營。在加盟費利益的驅動下,上島咖啡被各大股東拓展到全國各地。但簡單的加盟模式令各分公司只能獲得初次加盟費以及后期續約費,但無法分享其日常經營收益,于是各大股東紛紛在利用上島咖啡品牌的基礎上創立新品牌,升級加盟模式。其中,陳文敏又創立了兩岸咖啡,股東之一的王陽發創立了迪歐咖啡。股東們專注打造與上島咖啡直接競爭的全新品牌,加盟商成為了上島咖啡的真正支撐。

  松散合作關系遭詬病

  經常光顧上島咖啡的顧客可能知道,雖然全國3000多家門店都掛著同樣的招牌,但在每家店享受的服務卻是各不相同,全靠加盟商自己施展十八般武藝,甚至連咖啡豆的進貨渠道都可以自己做主。正是這種重收費、輕管理的松散加盟模式導致加盟商紛紛退出。

  伴島咖啡方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之前與上島咖啡的加盟關系是只要給錢就行,每年要交5萬-6萬元,其他的包括員工培訓、技術支持都不管。老板覺得這個錢花得冤枉,所以就退出加盟了。“初始加盟費用是20萬-30萬元,此外,每年還要交5萬-6萬元的加盟管理費。初始籌備的時候,進貨全部要用上島咖啡的,他給的貨都特別貴,起碼比外面要貴50%。”

  對加盟商所說的沒有培訓,上島咖啡方面承認:“員工培訓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做過了。”不過甘先生解釋,在正式加盟后,公司會向加盟店派駐經理、廚師,并由經理招聘服務人員。當然,這些人員的工資需由加盟商支付。后期遇到經營問題,公司方面可以予以輔助,并且可以調換相關技術人員。

  對于加盟商指責的從公司進貨價格高出市場價的情況,甘先生承認,上島咖啡提供的咖啡豆價格確實比市場略高。但他表示,上島咖啡豆是在國外集中采購,然后在上海總公司的食品廠烘焙,因此質量比較有保障。甘先生同時表示,由于協議規定加盟商是自主經營的,公司不會干涉。有些加盟商會從公司進貨,但有些加盟商為了降低成本也會從其他渠道購買咖啡豆。而對于加盟商的食材采購,公司約束得也不是太嚴。“從開始在北京做加盟,就是以這種方式。整體風格上有個大致統一,經營上每個區域有不同需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島咖啡店辦的儲值卡并不通用。之前曾有消費者因加盟店跑路儲值卡無法使用與上島公司發生糾紛。對此,甘先生解釋說:“合同里面規定公司不約束加盟店的經營,儲值卡只能是單店自己辦,公司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其他店是不能通用的。”但不少消費者表示,上島咖啡在辦卡前并未向消費者提示門店之間不能通用。

  末路態勢凸顯管理短板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加盟有兩個渠道盈利:一個是加盟費,另外一個是食材的采購。如果上島咖啡的加盟店有自行采購權而不是總部集采,說明其加盟體系已經失控。

  近年來,星巴克、COSTA等外資咖啡品牌大舉進軍中國市場,數量紅海引申出了價格、運營以及門店管理等問題。在朱丹蓬看來,上島咖啡近幾年始終在吃品牌的老本,沒有明確的品牌規劃和重新定位。此外,上島咖啡的消費人群與星巴克、太平洋咖啡等出現重疊,當其他品牌不斷完善服務及店面管理的時候,更加凸顯了上島咖啡的管理短板。“咖啡行業高速擴張的年代已經過去,行業的替代者也有很多。上島咖啡走到今天,在中國市場已經呈現末路態勢了”,朱丹蓬說,“特許加盟是市場快速擴張的方式,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管控這個度,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及硬件、門店的精細化管理都要跟上。”

  此前,在中歐商學院20周年校慶特別活動上,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也曾以上島咖啡為例,對服務行業的加盟模式提出質疑。“五年之內全國幾千家上島咖啡,老板就坐等著收加盟費,但是迄今為止沒有做成中國的星巴克。加盟,不用去選店、不用去培訓、只要去收加盟費,數錢最簡單,但是這種商業模式在中國,有違消費者的利益。”咖啡業研究員、鉑瀾咖啡學院創始人齊鳴認為,前期加盟模式太過成功,讓上島咖啡過于依賴品牌加盟這一模式,從而陷入了“船大掉頭難”的窘境。

  “上島咖啡并非沒有展開自救的機會。”咖啡時間創始人李偉此前表示,首先,商務模式或者休閑模式的定位需要清晰。其次,近年來國內咖啡消費持續上漲,加盟重心可以逐漸轉向三四線城市。

  北京商報記者 徐慧 實習記者 張致寧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