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今年7月13日入伏,至8月22日出伏一共40天,是今年的最熱階段。伴隨著暑熱,人容易罹患中暑、空調病、胃腸道疾病、過敏性皮膚病等「夏日病」。「熱在三伏,養生也在三伏」,正適合驅散寒邪,排除暑濕之毒。在飲食調養上,可遵循清暑祛火、多酸多甘等原則,以舒適度夏;在心理調節上,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慎進補重調養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容易引起脾胃升降,食慾不振等。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在伏天不能貪吃生冷食品,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飲等。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等。
此外,在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心理+食補祛火
夏日炎熱帶來不少身體的不適,火氣上升,容易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除了做好靜心、安神、戒躁、息怒等心理調節外,還可以食補祛火以緩解心理不適合症狀。例如吃苦瓜、蕃茄等性涼、清暑的蔬果,還有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
夏練三伏「低調」運動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
但是這不是說不分時間、地點、情况地去鍛煉。夏天人體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鍛煉方式必須量力而行,最好進行一些「低調」的運動,既能起到鍛煉效果,又不至於出現不適,例如游泳、釣魚和打太極拳等。此外,夏天運動最好安排在涼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間注意少量多次地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