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5.5萬 惠普戰略搖擺失轉型良機
李正豪
惠普這個PC、打印機、服務器領域的科技巨人,已經進入業績持續下滑的通道。
8月21日,惠普公布截至2015年7月31日的2015財年第三季度財務報表,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為253億美元、同比下滑8%;淨利潤為8.54億美元、同比下滑13%;這是在過去4個財年、16個季度中,惠普營業收入第15次、淨利潤第13次同比下滑。
與之相伴的則是惠普不斷擴大的裁員計劃。惠普首席財務官凱西·萊斯傑克近日宣布,該公司將再裁員5%,使裁員規模超過5.5萬人。惠普裁員計劃2012年啟動,當時計劃裁掉2.5萬人,後逐步增至5.5萬人,現在規模進一步擴大了。
8月26日,《中國經營報》記者致電、致函中國惠普相關負責人,詢問再裁員5%的具體人數以及是否涉及中國惠普等,截至記者發稿時未獲回複。
不斷加碼的裁員計劃
根據外媒報道,凱西·萊斯傑克在第三季度的電話會議上對華爾街分析師們表示:“我們預計,到第四季度末時,退出公司的員工數量會多於先前估計的5.5萬人。”
惠普裁員計劃不斷加碼。2012年5月傳出2014財年結束時裁員2.7萬人的計劃,當年9月擴大至2.9萬人,2013年底又上調至3.4萬人。在2014年5月,惠普再次修改計劃,宣布在2015財年裁員4.5萬人至5萬人,惠普CEO惠特曼當時公開表示:“我預計本次裁員之後將不會有新的裁員計劃。”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2014年10月惠普確認將一分為二時,又宣布將在執行分拆過程中再度裁員5000人。現在,惠普裁員“諷刺劇”又有了新劇情。
裁員成本也在不斷攀升。2012年5月,惠普預計2014財年結束時,裁員相關費用約為18億美元;當裁員計劃升至5.5萬人時,預計成本已變為55億美元。
為了擺脫業績持續下滑的危機,惠普正在推進“分拆計劃”:即在2015年11月1日之前將惠普分拆為“惠普公司”和“普惠企業”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前者主營PC和打印機業務,後者主營企業專用的電腦服務器、數據存儲設備、軟件、服務業務等。
凱西·萊斯傑克認為,2015年10月以後,惠普將一分為二,更多的裁員可能會由此而來。
數據顯示,2015年惠普的裁員進度為:截至第二季度共計裁掉4.8萬人;第三季度又裁掉了3900人——截至第三季度的裁員規模為51900人;這也就意味著,在第四季度結束時,惠普將再次裁員3000人以上。
中國惠普也在推進分拆計劃:即將中國惠普旗下的華三通信網絡公司和中國惠普企業業務(包括服務器、存儲、技術服務等業務)置入一家新成立的全資子公司——紫光華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華山”),待分拆完成後由清華控股注資51%,將紫光華山變為中外合資企業。
本土2700多名企業集團業務員工被要求8月14日前全部重簽合同至紫光華山和另一家公司名下。但接受記者采訪的中國惠普員工表示,重簽合同設置的條件“不合理不公平”,因此數百名員工離職了。
記者詢問中國惠普相關負責人,該公司分拆過程中出現的離職潮是否為變相裁員,截至發稿前未獲回複。
戰略搖擺喪失轉型機遇
“裁員滾滾”的背後,是惠普業績長期極弱不振的現實。特別是在2011年9月前任CEO李艾科下台、現任CEO惠特曼上台至今,惠普進入持續下滑的通道。
記者梳理曆年財報發現,2011財年第四季度至2015財年第三季度的4個財年、16個季度中,惠普營業收入除了2014財年第三季度實現1%的同比微增之外,其餘15個季度都是同比下滑;淨利潤除了2013財年第三季度和2014財年第一、第二季度實現同比增長之外,其餘13個季度都在同比下滑、甚至虧損;其中,12個季度是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雙降,從未實現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雙增。
是什么導致了惠普業績的持續下滑?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IT業界人士都認為,搖擺不定的公司戰略是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
惠普原CEO馬克·赫德自2005年開始在任5年,在其任期之內,惠普超越戴爾成為全球PC老大,營業收入由800億美元增加到1146億美元,並且花費將近200億美元發起4項收購,讓惠普成為更大的公司。但由於性醜聞事件,其被迫於2010年8月辭職。
馬克·赫德的繼任者是在任1年多的李艾科。李艾科上任不久,業界猜測他將會分拆惠普,但他先是表態不會分拆、將帶領惠普向雲計算轉型,但2011年8月他突然對外宣布考慮分拆、出售旗下PC業務,引起惠普內外一片震驚。
一位IT業內人士表示,當時惠普考慮分拆、出售PC業務,意味著放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錯過了“移動大風口”;惠普還收購過一個很受歡迎的軟件產品WebOS,但李艾科2011年8月宣布放棄WebOS軟件計劃,但發起100億美元收購軟件開發商Autonomy,這也讓惠普失去一個從硬件到軟件的轉型機會。
突然宣布PC分拆計劃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引發惠普內外的混亂,當年的報道顯示,惠普的一些高管被挖、技術人員流失、零售渠道的合作夥伴也轉投聯想、戴爾等。
此後,魯莽的李艾科被惠普董事會“拿下”,惠特曼從2011月9月接任至今。惠特曼仍未解決戰略搖擺的問題,上台之後,她也表態不會分拆惠普,認為惠普各項業務“在一起更好”。
她還對外發布五年戰略:2012年是診斷期、2013年是重建期、2014年是複蘇期、2015年是加速發展期、2016年成為行業領導企業。對照惠普慘淡的業績,從目前看來,該五年規劃無異於一個笑談。
惠特曼任上,讓外界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始於2012年的裁員計劃。2013年第二季度惠普PC全球老大的位置被聯想奪走,以及2014年10月重新提出的、被競爭對手譏為“出爾反爾”的惠普分拆計劃。
惠普分拆為“惠普企業”和“惠普公司”,被認為是朝著企業級市場發力、轉型。這一轉型計劃能成功嗎?一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惠普融合了系統、存儲、網絡、計算的硬件平台是亮點業務,但其面向企業級市場的轉型絕不可能一帆風順,因為在網絡設備市場上,思科是領導者;在服務器和存儲設備市場上,聯想和戴爾都在擴大自身市場份額,惠普前景並不明朗;而在軟件業務上,惠普的規模仍然較小,還面臨著甲骨文等企業的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