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界限的质疑----邢小震的绘画艺术

2015-09-2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关键词:界限-在这里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界限。

质疑-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当下,
艺术家不但要思考作为文化元素独立存在的个体,同样也要面对文化交互中的身份识别。因此,艺术家必须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的视觉元素。在文化体系逐渐消解的时代,艺术家在思想观念上更应该形成某种自觉,回归于自身体验。艺术家邢小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企图结合自身对当下艺术的认识,苦行的身体思考,促成人们观看方式的转变。

他作为一个看客,对生活中的"玩"进行着客观的记录。引起我注意的与此对应的是他持续多年的《静观》系列作品。作品以自我为对象,记录在乡野间、山石蕉叶下和亭台楼榭的空间中的若有所思的倦影,作为背景的传统的坚实和作为主体的自我的飘浮形成一种视觉心理上的悖谬关系。到底孰轻孰重?我想,每个患上都市化病痛的人都能够在机械化生活的间歇中、在这些作品中找到自己,孤独、彷徨、无根和莫名的自卑是现实送给我们的礼物。小震因此坦言,作为《静观》系列,也不要指望在个人化的叙述中找到宏大的、义正辞严的批判、讽刺、颠覆或赞扬。逃避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心理逻辑,但它实际上是新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鲜活的动作状态,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现实的反观,处处积蓄着驳斥的力量。同时还消解了地域、时间、空间、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这些非主流的边缘化体验中才能够见到不同于其它的镜像。由此构成的《静观》系列中,自我、它们和他们共同展示了叙述当下"我"的感受内视图。

\
 

质疑是一种痛苦,质疑又是一种力量。所有的痛苦都发源于我们的那些想法。而美国普通女人拜伦·凯蒂交给我们了终结痛苦的钥匙--质疑那些想法。在邢小震《天问》和《超新星的诞生》系列作品中,艺术家避免了简单化的画面结论或形象描述。他试图以个体的体验和思考来质疑生命、历史、人文、秩序的合法性问题,并试图从宇宙观的角度尝试揭示异境生命的存在,刻意回避了当下人类的规则。作品里有着对诡异世界的好奇,在现实喧嚣的世里浓缩了他无所谓的妄想自语。但在表像之下呈现的却是除了天真以外的任何事物,他的画面因此常有一种诡异之感--将梦魇般的体验揉渗在诡异的游戏之中。或许我们应该知道,很多时候不是非是即非。

看似他在强调视觉图像中的形式主义趣味,即把荒诞不经与我们曾经熟悉的人物形象变成纯粹的形式,并将这种形式描绘到令人回味、惊怵的程度。虽然画面带有夸张的虚拟化典型化处理,却恰恰地凸显出"他"生动和荒诞的生存处境。而这种处境集中折射出了文化全球的一个侧面状态。在物质与精神相互托付或相互排斥的对比中,表现出根植于人内心的欲望与排解这一矛盾的心理情结,又演绎了在生存过程中不断被异化的人生梦想。当然,从话语表象来看,作品还处处体现了对人性中某些自信与虚妄本能的反讽。这些反讽,不仅使叙事增加了审美的智性成分,还使作品在内蕴上折射出对各种现实生存秩序和价值观念的怀疑。由此可以看出邢小震的用意是把画面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行为形象同时赋予了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最大效果,这种效果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把我们现今社会日益膨胀的物质消费的情景,通过系列单纯的少年形象和象征神秘的物态符号,通过艺术家处理,凸现了他反思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个人的一个参照系统。于是视觉的符号、图像从非现实的层面进入到一个更为迷离的层面,以此来表达他对当下现实社会的深刻关注。

邢小震的作品关于其话语基调确是荒诞式的。在邢小震新作品《少年行》系列中,画面中表达了对很多通行价值观的怀疑,他将似乎曾经的自己或相关时段的少年风情素材,在整体上同传统文化中所持有的鬼魅氛围结合在一起,用来诠释作品的寓意。这个寓意就是戏谑与反讽,而荒诞的方式主要是源于他对怀疑、思虑、夸张手法的高度迷恋。他以戏剧化的结构形态设置了作品语境,表达了中国与世界急剧变化的游戏性、虚拟性生存景象,同时又隐喻着"存在便是一种荒诞"的思想背景。尽管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似曾相似的梦境或期间发生的故事情节,但它们实际上只是一种历时的视觉符号或道具。观者几乎无法判断艺术家对他所描绘的事物的态度,是反感还是诱惑;是无奈还是幸灾乐祸。邢小震显然是把批判的余地和责任更多地留给了观众。当我们欣赏他一幅幅耐人寻味的作品时,就好像在翻阅报纸,或者上网漫游。偶而会使我们的目光驻留,也许能让手下的鼠标止步。它跨越了前卫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也跨越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界限。

某种意义上来说,邢小震更像一个执拗的导演,擅于并乐于安排大量道具在一个完整的画面,而这些道具都是虚拟的,担当着这个舞台的各个角色,每一个道具都为着"个人及世界的思虑"而发挥作用。过去和现在是紧密联系着的,无法割裂,对于邢小震来说,他在做的一直是在提供视觉上的提示和敬意。画面没有死亡、没有色情、没有恐惧,更不会因为成年人的"严肃"而噎住了我们大家的咽喉。邢小震试图通过自身的艺术语言抹去集体经验的痕迹。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这犹如哲学家们的呓语,何曾相似。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