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網際網路+”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而社會對相關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作為人才培養和供應主陣地,中國部分高校已經積極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擁抱“網際網路+”。
記者翻閱了最近五年的山西省高考志願報考指南發現,網際網路相關專業在招生人數上均有很大提升。乙太原理工大學為例,物聯網工程專業從2011年招收20人,到2015年招收人數增加到58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招生人數從2011年的20人增加到2015年的60人。太原科技大學也分別在2013年和2015年大幅增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的招生人數。
太原理工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袁群芳告訴記者,經過學校長期、大量調研,同時也為了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學校今年新增一個班的物聯網專業,減少兩個班的采礦工程專業。“這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考量,也是對未來4年經濟形勢的一個預判。”
來自波士頓諮詢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經濟規模在2011-2014年間維持了5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2014年網際網路行業在中國直接創造了約170萬個就業機會。隨着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就業規模將繼續擴大,預計到2020年有望直接為約350萬人带來就業機會。
大學生們早已意識到“網際網路+”在未來就業的優勢,對相關專業青睞有加。據太原理工大學統計顯示,在2015年招收2307名本科一類學生的志願中,把與網際網路有關的專業當做第一志願的學生佔比超過30%。
袁群芳說,學生的敏感性特別強,他們對專業的選擇可以從一個方面說明經濟的走向。現在太原理工大學的計算機系已經從以前的小系成長成為學校的第五大系,火熱程度可想而知。
一些大學生已經在積極試水“網際網路+”。據了解,太原理工大學2015年的畢業生中有將近10%選擇了創業,而這些學生所選擇的行業幾乎都與網際網路相關;山西農業大學也有相同的情況,該校一名大學生創業者馬紅軍說:“以前我創業基本是在做技術突破,現在我的思想是成立線上線下互動的公司,將我們的先進技術直接推廣給農民,再把我們的農產品與終端客戶連接。”
山西農業大學創業學院院長高培芳表示,因為“網際網路+”概念的火熱,學校也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網際網路相關的創業大賽。雖然有一些成果,但也發現一些問題:“大多數學生對網際網路+的應用還是只停留在簡單的售賣環節,做餐飲的加入‘網際網路+’概念就改賣外賣,做農業的加入‘網際網路+’就做直銷,這雖然是突破,但還可以有更多拓展,如在組織生產、技術突破等方面可以更多地依托網際網路。”
相關專家表示,“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的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發生演變,為社會經濟提供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平台。在當前相關人才緊缺的情況下,高校還應更加積極主動地調整人才培養方式,在學生創業方面,引導他們突破思維堵塞,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