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奧巴馬
9月2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結束對美國的國事訪問,參加紀念聯合國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后即將返回國內。回顧習主席的美國及聯合國之行,為中國和平發展塑造出良好的國際制度環境是此次出訪的最大意義所在。
從中美關系角度看,習主席是在中國迅速發展,中美經濟實力迅速接近,美國對華憂慮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出訪美國的。早在2013年,中國GDP總額9.4萬億美元,已相當于美國GDP總量的一半以上。對此,秉持“國強必霸”邏輯的美國人認為,強盛后的中國必然取代美國的霸主地位。因此,即使面對中國還有許多貧困人口,國家發展面臨許多嚴峻挑戰的不爭事實,美國人也不愿了解中國人的真實想法及其日常生活狀況,一廂情愿地認為更加強大的中國越來越像美國。在上述邏輯下,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堅持政治同化、不愿理解和尊重差異。美國處理矛盾分歧時要求其他國家“跟我走,幫我忙”的“老大”習慣,成為中美關系看不見而又無處不在的意識形態障礙。
美國急于解決其利益聚焦的“實際問題”,這是造成網絡安全、中美投資協定、南海問題、氣候變化等內容占據了習主席訪美大部分議程的原因所在。因此,通過出訪,塑造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制度環境,避免中美關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成為習主席訪美過程中的核心內容。
為此,中方堅持坦然承認分歧、理性對待分歧、認真管控分歧的建設性態度,充分發揮化爭議為合作的智慧。同時,努力推進變爭議為合作的制度化舉措,在中美此次達成的49項共識中,中美在網絡安全和雙邊投資協議領域取得的重要共識就是塑造國際制度環境的突出范例。
首先,通過習主席訪美前后的雙邊磋商,中美就網絡安全問題達成了“和平時期不率先攻擊對方的網絡系統”的重要共識,并同意進一步將打擊網絡犯罪合作制度化。雖然約瑟夫?奈質疑該承諾無法驗證,但相對于動輒付諸制裁、威脅,通過對話及照顧雙方關切的制度性規定更能管控分歧,維護自身利益。
其次,雙邊投資協議上的共識達到了通過增加合作內容降低分歧烈度的目的。中美經貿關系歷來被視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然而,由于中美間未簽署投資協議,當中國的經濟實力對美國形成競爭壓力時,壓艙石的作用反而由于中美間市場準入糾紛被弱化。習主席訪美期間及前后,經過雙方的努力,負面清單談判取得了重大進展,中美經貿關系可望繼續并更好地發揮壓艙石作用。類似的合作領域還涵蓋了兩軍、能源、環保、航空領域以及促進留學、旅游、語言教育等方面,無疑將同樣減緩中美在其他領域內的分歧烈度。
第三,明確利益底線,達成了管控各自內部的共識。中美兩國結構性矛盾不是一兩次元首雙邊互訪與會談能夠解決的。例如,在南海問題等涉及到中國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中國沒有讓步余地。但通過與美國政要間的互動,闡明中國的底線,以雙方最高領導人重申雙邊關系的總體方向并向對方保證兩國都希望雙邊關系向前發展的態度,對一時不能夠解決的問題起到舒緩作用,同樣起到了制度性安排的重要作用。
由于中美是全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合作范圍之廣泛超越了過去的任何時期。保持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穩步發展,支持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原則,尊重和支持聯合國所代表的多邊合作框架,合乎雙方利益。因此,上述中美間處理分歧的制度性安排,對其他國家也將具有微妙而深遠的影響。例如,在東海、南海海域內的緊張局勢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如果說以往無論美國就該問題如何表態,都會被部分國家曲解為美國對其強硬態度的支持,那么今天中美兩國政府在此問題上明確利益底線的行為,將對有關國家不可避免地產生制約性的國際影響。
同樣,從國際制度角度看,習近平主席的聯合國之行,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傳播了中國理念,增強了世界對中國的理解與支持。歷史上,中國是被第三世界特別是非洲國家“抬進”聯合國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習主席此次聯合國之行,表現出中國勇于承擔與自身發展程度相適應的國際義務的負責態度。
(劉輝,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