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83

炒金炒蒜又炒油 地下投資亂象多

2015-10-15
来源:新華社

  最近,不少人接到朋友電話拉入伙“炒油”,有的人心有所動。但今年以來,北京、廣東、深圳、福建、山東等地因“地下炒油”引發多起糾紛,又讓人心生疑懼。炒金被套,炒蒜崩盤,痛還未愈,炒油又起,近年來大宗商品的“地下投資”亂象頻現,不僅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也對社會穩定造成了一定危害。

  投資者盈虧做市商做主

  近期,35位投資者以涉嫌違規交易為由把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告到法庭,涉及金額超過1300萬元,其中有投資者的損失就超過200萬元。

  業內人士透露,此輪“炒油”與此前的“炒金”手法如出一轍。一是高倍杠桿,大多數杠桿達到10倍以上,最高可以到50倍;二是可雙向操作,既可做多也可做空;三是每天22小時T+0交易,即在22小時里無限次買進賣出。

  上海一家現貨商品交易中心負責人介紹,石油在國內推出的現貨原油交易并不是真正的現貨流通交易,而是做市商金融模式,即平臺的結算以海外市場價格為標準,投資者的交易對手實際上是交易所的做市商。因此,投資者的盈虧是由做市商做主的。

  事實上,地下炒油利益糾紛僅是“冰山一角”。在原油之前,類似的現貨大宗商品交易巨虧維權事件也層出不窮。2015年上半年,被稱為“境內非法炒金第一案”的湖南維財貴金屬交易所案曝出,該平臺采取高杠桿投資,成交額達到6003億元,讓福建、北京、上海、河北等地近4萬名投資者幾乎“血本無歸”。

  “賭局”可人為操縱價格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大宗商品交易流通分會不完全統計,到2014年底,國內大宗商品類電子交易市場達739家,其中處于運營狀態的661家。

  南京石化商品合約交易中心總裁楊瑞軍表示,雖然并非所有現貨市場都違規,但交易平臺林立使市場“泥沙俱下”,亂象多多。如違規招攬投資者,收取手續費、遞延費等各種傭金;以商品流通之名,行金融交易之實;交易平臺和合作單位“曖昧不清”誤導投資者等。

  對于投資者而言,這些違規操作帶來的最大風險是價格被人為操縱。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說,相當一部分參與現貨交易平臺的投資者其實并不是沖著買賣商品來的,目的只是博取價差,說白了就是一群人“圍在一起”玩“擊鼓傳花”的投機游戲。

  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坦言,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公司擁有參與海外原油投資的渠道。市場上許多炒油機構大多是做市商自己設立交易系統,在這個他們開設的“賭局”里,投資者進行交易操作。其價格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人為操縱,風險巨大。

  “同時堵漏洞、開正道”

  大宗商品交易門檻高風險大,非專業機構和人士很難為之。

  “按照目前的管理規定,電子交易市場實行屬地管理,即‘誰的孩子誰抱’,但地方監管部門專業能力缺乏,明顯難以跟上創新的步伐。”一位業內專家認為,同時地方監管部門也缺乏執法力量,監管成了“只發批文不善后”。

  例如,國務院清理整頓電子市場的通知明確規定,投資者買入后賣出或賣出后買入同一品種時間不得少于5個交易日,即“T+5”,現貨電子交易的保證金也不低于20%,即5倍的杠桿。但實際許多電子交易市場大大突破了這一規定。

  記者采訪的一些業內專家建議,在目前現貨交易不斷創新的背景下,亟須推進地方政府和國家專業監管部門的協同監管。

  “比如可以在場外市場引入期貨交易所的清算結算系統,進行集中清算,保證交易過程透明公開,目前江蘇省正在嘗試。但現貨平臺的長期發展必須回歸現貨,大幅降低投機交易。”南京一家交易所負責人說。

  西本新干線高級研究員邱躍成認為,現貨電子交易市場應該對自然人投資者設立門檻限制,因為自然人只做投機交易,與現貨市場設立的初衷不符。

  “同時堵漏洞、開正道。”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常清等專家建議,著眼于投資者的需求,在目前監管嚴格的場內市場,一方面應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產品上線交易,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專業機構投資,通過堵疏結合,滿足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