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要杜绝的是没有“烟火气”的“文艺腔”

2015-10-21
来源:人民网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有人说,现在有一种“伪文艺青年”,他们“敏感,呻吟,矫情,明明身无分文还要不食人间烟火,明明缺乏理想还想过得波澜壮阔。成为这样的文艺青年实在是太容易了,不需要你创造,只需要你消费。”

    说得也许有些偏颇,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伪文艺青年”来说,文艺从来不是真正的爱好和追求,只是一种“装腔作势”——有人把这称之为“文艺腔”。

  作家王安忆有一篇文章《日常生活的常识》就说到了这种脱离生活的“文艺腔”。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某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在送孩子去看完急诊后,来不及吃午饭,只能啃一个烧饼。在王安忆看来,“她很艰难地啃了一口,随即热泪盈眶。这个镜头很是被专家们称道,可实在觉得文艺腔太重了,不像。一个被生活煎熬了多年的人,对这些该是习以为常,早已经具备应付能力了。”而在另一部同样写一个女知识分子的电视短片里,天黑,女主人公下班回家,孩子一人在家已久,“忽然,从门外往床上扔进一只包,紧接着,又扔进一件外套,再接着,就听见油锅爆响了,然后听那女教师朗朗地叫了一声:酱油!小孩子立即应声送上酱油。……这一情景就有常识了,它不是像前者那样顾影自怜,而是,真的很艰辛。”所以,一个打动人心、赢得人心的情节,必然是合乎了生活的情理、常识和逻辑的。如王安忆所说:“……身边的百姓生活的常识,那里面的寻常道理,其实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但就是这寻常道理,因和你我他都有关系,却最为触动。”

  前几天,参加了一部名为《匠人》的新书读者见面会。作家申赋渔在书中写了自己故乡的一位位匠人,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灯匠……那些乡村手艺人,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命运沉浮。书的装帧由书籍设计师朱赢椿操刀,他向读者们分享了这本书的设计理念,其中的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书中,在每一个匠人的故事前面都留有一页,上面大大地写着这种工匠的称谓。原本这些字打算请专业书法家来写,但后来感到和书中所写人物及故事的气息并不契合,于是决定采用手写,模拟乡村店铺门口招牌上的字,那是没练过书法的乡村普通百姓写出来的字。但恰恰在这种字的身上散发着的,才是真正的乡村气息。

  其实,“文艺腔”本身并不是坏事,真正需要杜绝的是没有“烟火气”的“文艺腔”。因为,文艺和生活从来不是脱节的。成为“文艺青年”而不是“伪文艺青年”,需要置身于生活之中,在生活的“烟火气”里熏陶;需要通过“文艺”这个无形的东西,提升自己的内在世界,或是由此去探索心灵之外广阔的外在世界;需要从生活这部大书里孜孜不倦地汲取养分,进而结茧成丝,回馈生活。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