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政 > 國際

被印度禁運 中國將向尼提供1000噸燃油

2015-10-26
來源:環球時報

  圖為尼泊爾民眾在加德滿都一個加油站等待加油。圖片來源(Reuters: Navesh Chitrakar)

        據《印度快報》25日報道,尼泊爾官員透露,中國將向尼泊爾提供1000噸燃油。第一批燃油將通過吉隆口岸于數日之內到達加德滿都。中國的這一舉措將緩解尼泊爾目前的油荒。

  報道稱,尼泊爾新當選的總理奧利23日拜訪了中國駐尼大使,提出供油的請求。奧利的新聞顧問也于近日向印度報業托拉斯證實,中國同意提供千噸燃油。《印度快報》稱,尼泊爾國家石油公司6名代表日前在中國西藏與中方官員討論了進口燃油事宜。由尼泊爾數名部長級官員組成的高級代表團也將于近日為此事前往北京訪問。在尼泊爾遭受印度經濟制裁之際,中尼邊界的吉隆口岸于本月13日重新開通,緩解了尼國目前商品供應緊張的壓力。

  尼泊爾9月公布了新憲法,未滿足印裔馬德西人“單獨成邦”的要求。印度要求尼泊爾修改憲法被拒后,單方面切斷了對尼泊爾的油氣供應,此舉致使尼泊爾經濟幾乎陷入停滯。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從長遠角度看,印度最后也會蒙受巨大損失,如今尼國內的反印情緒高漲。尼泊爾《人民觀察》稱,印度慣于將南亞當做自家后院,常干涉他國內政,莫迪更是將“甜言蜜語加大棒”的手段發揮到極致。現在,印度不再是大哥或朋友,而是一個令人作嘔的鄰居。

印度為什麼要欺負尼泊爾?

  據環球時報報道,由于尼泊爾新憲法實施,尼泊爾與印度關系惡化。印度隨后停止向尼泊爾運送燃油,最終導致尼泊爾爆發持續燃油危機,公共交通運營出現困難。對此,《今日印度》10月4日報道稱,尼泊爾政府當天要求印度不要扼住石油和其他必需品運輸不放,若“逼人太甚”,即便物流困難,尼泊爾也將向中國求助。

  當地時間2015年10月9日,尼泊爾加德滿都,燃料危機持續,民眾擠爆交通工具當地時間2015年10月9日,尼泊爾加德滿都,燃料危機持續,民眾擠爆交通工具9月23號,印度借口尼泊爾南部社會局勢動蕩,突然開始對尼實施禁運。由于尼燃油、燃氣等大部分物資需要假道印度輸入,印度禁運對尼泊爾造成了極大影響。目前,除了軍警的應急貯備外,燃油這一尼泊爾完全不能自己生產的日常消耗品在全國已經幾乎是滴油不剩,民眾只能將車輛停放在家中。

  10月2日,被輿論認為是親印度的尼泊爾總理柯伊拉臘宣布辭職,尼泊爾國會法壓人宣布計划于11日舉行頭片選舉新一任總理。

  尼泊爾實施新憲法,關印度什麼事?

  尼泊爾原為君主制國家。2006年,毛派和政府達成協議,加入政府。2008年該國制憲會議正式通過憲法修正案,正式廢除近240年的君主制度。

  在經過了數年的政治斗爭,尼泊爾制憲會議于9月16日晚,以壓倒性票數表決通過了新憲法草案。這是尼泊爾2008年結束君主制后第一部新憲法。

  該國很多民眾都上街慶祝新憲法的實施,很多人認為尼泊爾現在可以向前看了。不過該國也有不少反對聲音,在憲法草案通過后不久,尼泊爾南方地區警察向一些反對新憲法的少數民族人士開槍,至少有一人死亡,多人受傷。在最近幾周至少有40人在沖突中喪生。

  尼泊爾新憲法將全國划分為七個省份,抗議活動主要源于新憲法未能滿足以馬德西(Madhesi)人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單獨成邦”的要求。根據印度周刊網站報道,馬德西人佔尼泊爾人口約四成,而馬德西人實質上就是印度族裔的尼泊爾人。

  印度此前曾為了馬德西人的政治訴求向尼泊爾三大党派施壓。而新憲法草案通過前,印度數次派特使前往尼泊爾希望推遲憲法草案表決。新憲法正式通過后,印度又在24小時內連續發布兩個政府申明,指責該憲法未能取得最大范圍的共識。隨后,印度在邊境口岸加大“安檢力度”,大幅度降低了通關速度。由于尼泊爾的燃油、燃氣等主要貨物大多由印度輸入,此舉對尼泊爾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表面上看,此次印度和尼泊爾矛盾是印度為了尼泊爾境內的印度裔出頭,赤裸裸的干涉尼泊爾內政,實則兩國之間有着復雜而深遠的聯系和矛盾。

  尼泊爾是一個內陸小國,遠離出海口,在東南西三面被印度包圍,在對外貿易商嚴重依附于印度。在上世紀中旬,尼泊爾與印度的的貿易佔到了貿易總額的95%,可以說印度完全控制着尼泊爾的經濟命脈。

  除了地緣,兩國在文化和歷史上也有着緊密的聯系。尼泊爾與印度可謂是“被同一文化分開的兩個國家”,印度第一任總統拉金德拉·普拉薩德(Raiendra Prasad)甚至認為“印度與尼泊爾的關系是一種超越肉體的精神關系”。

  尼泊爾于1976年統一后,尼泊爾的統治者大力推行自己信奉的印度教,印度教文化在尼泊爾得到推廣,並且逐漸被大多數民族和部族所接受。印度教文化甚至在團結和凝聚各族人民建設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那些非印度教社會群體,由于國家意識形態的定位及統治者的推動,也長期處于印度教的熏陶和影響之下。

  印度和尼泊爾兩國的邊間是開放邊界(open border),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邊界使得兩國民眾可以自由往來,但這也給尼泊爾造成嚴重的內政問題。

  尼泊爾是一個小國,對移民問題非常敏感。尤其是尼泊爾的特萊地區(Terai),外來移民人口佔這一地區人口比例快速上升,以及此地區人口佔尼泊爾全國人口比例的相對增長速度(從50年代的35%上升到1991年的47%),都使尼泊爾政府感覺到,特萊已經變成了“印度人的生活空間”,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尼泊爾人認為“印度正在用印度人淹沒尼泊爾”。

  而特萊地區就是上文提及馬德西人的聚居區,該地區並不在尼泊爾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大約有400萬和印度關系密切的馬德西人是這片土地實際上的主人,他們不怎麼在乎加德滿都政府的權威,而該地區是尼泊爾的經濟主產區,尼泊爾大多數工業分布于此。

  印度對特萊地區和馬德西的態度毫無疑問會激起尼泊爾人特別是國內民族主義者的不滿。尼泊爾整個國家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都高度依賴印度,而兩國在綜合實力上又差距巨大。印度自恃南亞“老大哥”,對待周邊小國蠻橫傲慢,例如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及孟加拉國建國、吞並錫金、出兵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對尼泊爾實行經濟封鎖等,讓鄰國有理由對印度傲慢地宣示地區霸權野心產生恐懼心理。同時尼泊爾國內的民族主義者又訴求擺脫印度對本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軍事安全等領域的影響,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

  尼泊爾高度依賴印度又不得不提防印度的矛盾處境加之印度常年來蠻橫的處理兩國的雙邊關系是這次沖突的核心原因。在此次印度封鎖邊境后,尼泊爾抗議人士走上街頭高呼反印口號,焚燒莫迪人偶。而在尼泊爾國內親印度的國大党總理柯伊拉臘于10月2日深夜辭職,此前尼泊爾共產党曾諷刺國大党為“印度走狗”。

  許多評論認為,現在是自1989年時任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政府封鎖尼泊爾以來兩國關系最糟糕的時候。

  中國能帮得上尼泊爾嗎?

  上文提及,尼泊爾三面環印度,剩下一面則與中國接壤。尼泊爾政府在應對印度封鎖時也申明,要找中國帮忙。

  與印度三番五次“找茬”尼泊爾新憲法相比,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記者會上表示“中方高興看到尼泊爾制憲會議表決通過新憲法,期待尼泊爾踏上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新征程。”

  《紐約時報》曾經比喻尼泊爾是夾在中印兩頭大象中間的一只老鼠,而尼泊爾國王普里特維曾將尼泊爾比喻為“身處中國和印度這兩塊巨石夾縫之間的番薯(yam)”。無論是番薯還是老鼠,尼泊爾是中印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略緩沖,亦是兩個大國在南亞展開軟實力競爭的一個舞台。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雖然傳統上尼泊爾的政治與經濟都嚴重依賴印度,很多尼泊爾人認為同中國走得更近才符合該國最大利益。

  一方面是經濟原因,隨着去尼泊爾旅游的中國游客穩步上升,尼官員希望中國把鐵路延伸到邊界,這樣尼泊爾就能與北京聯起來。另一方面,歷史上印度繼承了英國對該地區的宗主主義,將尼泊爾作為自己的“保護國”,規定不丹的對外關系要接受印度的“指導”,更在1975年將小國錫金並入印度,這令尼泊爾十分擔心自己會被“不丹化”,甚至“錫金化”,高度依賴印度使得尼泊爾產生危機感,與周圍大國建立多邊外交有助于維護自身和區域安全。

  自1956年起,中國開始向尼泊爾提供無償的經濟技術援助,這在尼泊爾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05年,中方向尼泊爾政府提供了15.3億人民币的無償援助,數量僅次于印度和美國。

  進入21世紀,中國援尼方式從基礎設施援建和補助,逐步發展為軟貸款、參與尼泊爾的項目競標、雙邊貿易商業、工業和經濟交易,同時鼓勵私營企業參與援助。《華爾街日報》報道說,去年,中國政府承諾將每年的援助增加到之前的5倍,達到1.25億美元。根據路透社報道,尼泊爾投資委員會今年宣布,中國三峽集團負責承建尼泊爾境內一項總價值達到16億美元的水電站項目,這也是該國單筆項目價值最高的海外投資。

  中國正逐步提高對尼泊爾的投資,也在尼泊爾進一步發揮自己的軟實力。但目前中國想在短期內打破中印在尼泊爾的力量平衡還比較困難。目前,尼泊爾超過2/3的對外貿易與近50%的外部投資均來自于印度,除了開放邊境,印度甚至還在尼泊爾征兵。

  此番印度和尼泊爾兩國政府的糾紛為中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除了加大與尼泊爾的經貿往來,中國還可以進一步深化兩國關系,弱化印度在尼泊爾的影響力,維護周邊和平發展和南亞的繁榮穩定。(作者:邊驛卒) 

[責任編輯:陳明漢]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