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许广平
《两地书》确是一部鲁迅的专集。
鲁迅《两地书》手稿中许广平致鲁迅信,其中全部的书信均是经鲁迅修改和加工的外,更有鲁迅重新改写的篇章,初步统计有20余处。现存的《两地书》手稿本,更加珍贵,因为它就是鲁迅《两地书》的写定稿。
由于多年来所从事的工作,使我对鲁迅的手稿有着特殊的情感,因而在得到一部2014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丛编》(全书十五卷,售价1980元)时,使我喜出望外。它的装帧和印刷都较好。我怀着敬畏之心,一卷一卷地读着,确实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当我读到“第四卷”,它的卷名为“书信”,翻开“目录”为首的是《两地书》,使我惊讶!鲁迅的《两地书》为何被归入一般书信了!当然,编辑者是可以有他自己的选择的,不过也太出奇了!当我翻开鲁迅《两地书》手稿时,看到的是“第一集北京”,映入眼帘的是(二),(一)原为许广平致鲁迅信,怎么没有了呢?空白处有一注:“此处原非鲁迅作品,故删去”。鲁迅《两地书》手稿中,共有许广平致鲁迅书信67封,就这样全部被挖空了,均注以“此处原非鲁迅作品,故删去”的字样,鲁迅亲笔原稿就这样被“肢解”了,开了67个天窗。已经不能称其为“两”地书了。
按此书的编辑原则(见该书的《出版说明》):“在保存下来的鲁迅手稿中,有少数作品通篇系他人代笔,还有一些作品正文由他人代笔或是剪贴的报刊文字,鲁迅仅书写题目与落款,此类文稿本书基本不收。”依据此原则,鲁迅亲笔的《两地书》手稿,既非编辑原则中的“他人代笔”又非“报刊文字”,为什么要把它‘肢解’了呢!让人匪夷所思!
作家手稿的完整性,是应当受到尊敬与保护的。
鲁迅《两地书》手稿的完整性是应当受到尊重和与保护的。
一
因《两地书》确是一部鲁迅的专集。
鲁迅在《<两地书>·序言》中写道:“回想六七年来,环绕我们的风波也可谓不少了,在不断的挣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骂诬蔑的也有。但我们紧咬了牙关,却也已经挣扎着生活了六七年。……我们以这一本书为自己纪念,并以感谢好意的朋友,并且留赠我们的孩子,给将来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真相。”
这本书的编辑与出版是有着它深刻的意义的:它是鲁迅与许广平艰难经历的纪念;是对友人的怀念与感激;更是他们留给孩子的赠品。我以为出版此书更重要是鲁迅要使后人“知道”他们“所经历的真相”。因此,鲁迅将他保存的,他与许广平的164封书信,仔细地重新审阅,“加添了一些新的材料,增写了一些新的文字,用以充实和丰富原信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容”,“也删去了一些感情色彩异常鲜明、措词尖锐的批评”等等(见张小鼎《鲁迅致许广平书简与〈两地书〉》,刊2001年11期《鲁迅研究月刊》)。这样的增删与修改使其成书。此书独特之处,是鲁迅将二人书信融为一体,进行再加工再创作的作品。全书不仅反映了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经历,还更深层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生活,从一个侧面也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历史和鲁迅的世界观,是研究鲁迅更直接、更真实的珍贵史料,更是一部鲁迅精心编纂完成的专著,而不能仅将它视为一封一封的书信。
二
鲁迅《两地书》手稿中许广平致鲁迅信,其中全部的书信均是经鲁迅修改和加工的外,更有鲁迅重新改写的篇章,初步统计有20余处(见王得后《鲁迅〈两地书〉研究》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如书中的“六七”,关于(莽原)投稿之争的一节,及关于“活得不枯寂”的一节,鲁迅均做了改写;“七O”关于中山大学党派的活动,鲁迅作了改写;“七二”改写了许广平跳铁丝栏的一节;“七七”第一节整段改写了,又关于陶元庆一段也改写了;“八二”关于“遗产”问题的一大段改写了;“八四”关于中山大学的情况做了整段的改写;“八七”关于彼此的关系,及其“为社会做事”等等,都做了大段的改写。所以说许广平的书信,不只是经鲁迅增删修改并亲笔录下,更有着鲁迅自己重新改写的篇章,意义就不一般了。这也正是鲁迅《两地书》中许广平书信所特别具有的可贵之处。
三
现存的《两地书》手稿本,更加珍贵,因为它就是鲁迅《两地书》的写定稿。
这部《两地书》手稿共279页,是鲁迅用楷书工工整整地写在35厘米高23厘米宽的白宣纸上,字迹挺拔、刚劲。整本没有明显的修改或涂抹的痕迹。看到这个稿本会使人肃然起敬,感叹当年鲁迅对这个稿本用功之深。因而有的研究者将它做为《两地书》出版后的重抄稿是不足为奇的。在王得后先生的《〈两地书〉研究》一书中就曾写道:“这部经过他们两人选择、增删修改、编辑而公开的通信集。因为这部书稿经景宋抄录付排后,鲁迅自己又用宣纸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部,这显然是作为纪念的珍本”;在鲁迅博物馆出版的《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1959年出版,内部发行)中将它定名为“《两地书》重抄稿”;在《北京鲁迅博物馆》(2001年9月出版)一书的介绍中也写道:“《两地书》编定后,鲁迅又用楷书将其工整的抄录了一遍,装订成厚厚的一册保留下来。”
经仔细研究,这部《两地书》稿本并非重抄稿,而是鲁迅《两地书》最初的写定稿。
理由一:稿本总体看,整洁、流畅、无涂抹,但仔细地看,却可以发现有三十余处删改,是以在文字的旁边加小号字表示增添,或用两点作为标记,即“:”,表示删除。很多修改的字,反映了鲁迅抄录和修改原信时对字句的斟酌,如将“大”删掉改成“我们”,将“身败名灭”改为“身败名裂”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理由二:《两地书》的付排稿是许广平根据这个稿本抄录的。
从许广平1932年11月16日致鲁迅信:“我的工作连日都是闲空则抄《两地集》”,1932年11月20日致鲁迅信:“我日来仍抄写,没什事了,勿念”。1932年11月24日致鲁迅信“《两地集》已抄至第84,恐怕快完了”,许广平的这些信均说明,送出的付排稿是许广平抄录的。
再者在这个鲁迅的稿本上有许广平的字迹,说明许广平在抄录此稿时,发现鲁迅的错、漏字,而顺手添加或修改的。如稿本中P86.鲁迅的原句为“薰沐斋解”,在“解”字旁有许广平写“戒”字。再如P338.鲁迅原句“市三青部长(专管学界)及省教育所组织文学潮委员会”,在“省教育”三字后有许广平写“厅”字。又如P409.鲁迅原句为“却连旋盖也不会开”在“却连”后有许广平加“螺”字。以上种种均可以证明许广平抄录的稿本,即现存的鲁迅《两地书》手稿本。
理由三:用鲁迅《两地书》手稿本与《两地书》出版本对比,更说明它非重抄本。
仅举《两地书》中的一篇即可说明,如《两地书》十一:
鲁迅手稿本“退而不甘亏”“不要多题起来了”“则皮之不存,毛将附”“而自己也总觉有些遗憾”“自后当设法改之”
“自后亦甚愿加以洗刷”
《两地书》出版本
“退而不吃亏”
“不要多提起来了”
“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自己总觉有此遗憾”
“此后当设法改之”
“此后亦甚愿加以洗刷”
再如对人名的修改,如《两地书》十四:
“无怪她屡次替欧阳辩护”/“无怪她屡次替司空辩护”
“三位一体—琴心—雪纹—欧阳蘭”/“三位一体—琴心—雪纹—司空蕙”
鲁迅手稿本与《两地书》出版本两者在字句之间的差异和在人名上的修改处还很多,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列举了。但以上的事例完全可以证明现存鲁迅《两地书》手稿本即鲁迅最初的、完整的写定稿,并非两地书出版后的重抄稿。因而此手稿不只有鲁迅所说“我以这一本书为自己纪念,……,并且留赠我的孩子”的意义外,更深层次地展示了《两地书》编辑过程的全记录,它的研究价值则更加深广了!因此,我们不只要更加珍重它,还要加倍地保护它,维护它的完整性。这也是从事鲁迅研究者的职责所在。
综合上述《鲁迅手稿丛编》的编者将鲁迅《两地书》写定稿的“肢解”,从编辑角度上说,无疑,也应算是一个失误吧!
再者,现今的多个媒体大力宣传此书,是“鲁迅手稿出版史上的里程碑!”就使人哭笑不得了!事实上早在1960年至1975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就先后出版了《鲁迅手稿选集》1-4编。特别是1986年文物出版社用珂罗版,历时十年,精印出版了《鲁迅手稿全集》,全书分文稿、书信、日记共六函六十册。至今许多鲁迅手稿的影印本均借助该书的版,再印成书。此丛编也不例外。因而如此评价就有些言过其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