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 pk 黃曉明:一生努力不敵一場作秀》
《父親節快到了,為父添壽,接力一下好嗎?有一位就行!》
《樂嘉老師都被罵哭了,她震驚 13 億人!》
《蜂蜜吃一年為您省去上萬元醫藥費》
以上這些標題聳動、內容邏輯難以理解的文章,如果你是一個微信達人的話,應該在朋友圈見過不少。而且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多是由爸爸媽媽輩的中年人轉發到朋友圈里。
我不只一次聽到小伙伴這樣抱怨:
自從有了微信,叔叔舅舅們都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社會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姑姑姨媽們則都成了心理學家、養生專家。
另一個更激動的小伙伴這樣說:
朋友圈就是大人們的 QQ 空間!
與這些較為個人的感受相呼應的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
國人平均每天上網達 3.7 小時,已是連續 5 年增加;網癮正從青少年高發蔓延到成年人身上,40 歲左右的中年人正在成為網癮新群體。
為了每天少喝一點“雞湯”,不少人都選擇屏蔽父母輩的朋友圈。不過根據國外的一項調查,你可能以后還得屏蔽掉爺爺奶奶們的朋友圈,或者你已經屏蔽了爺爺奶奶們的朋友圈。
雖然年輕人依然占據社交網絡用戶的主力,然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數據顯示,有 35% 的 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不僅經常使用社交網絡,而且還樂在其中,換句話說,35% 的爺爺奶奶們都開始沉迷社交網絡了。35% 這個比例相比年輕人的 90% 看起來低了不少,不過這個數字在 10 年前僅為 2%、5 年前僅為 11%。10 年間,增長了 16.5 倍,這個速度還是相當驚人。
當然,由于這個調查主要面對的是美國民眾,對于東方而言,比例可能并沒有那么高。但東西方總有相通之處,這也不例外。舉個例子,雖被不少臺灣網友撻伐“超后悔投他,還不如投給 Line Friends”,但“用 Line 治理市政”的臺北市長柯文哲還是在臺灣中老年人群中掀起了一陣使用社交軟件 Line 的熱潮。
而不少人的實際感受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使用起微信等社交軟件來了。
究其原因,一則是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學會了上網、并且使用上了智能手機。這一點在最近兩年表現得特別明顯,原先主打老年人市場的老人手機開始逐漸被一些國產低價智能手機取代。這為老年人沉迷社交網絡提供了硬件基礎。
二則是老年人渴望通過社交網絡找到與自己興趣相符的圈子——這點與大多數年輕人相似;并希望通過社交網絡與自己多年的老朋友或因為距離太遠而許久不見的親人保持聯系。而這才是多數老年人使用社交網絡的根本動力。
相比吐槽雞湯文,或許多數人更該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見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他們離不開可能并不是微信,而是你。
題圖來自站酷海洛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