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美國人》近日的報道,那些用海鹽調味的中國人可能不知不覺中就吃下了塑料污染微粒。不過,歐洲人吃貝類攝入的塑料微粒可能更多。
該報道稱,研究人員從中國各地的超市中購買了15個不同品牌的普通食鹽,從食鹽顆粒中發現了用于生產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還有聚乙烯、玻璃紙,以及多種其他塑料。
其中塑料含量水平最高的是海鹽,研究人員經過測量,得出每一磅(約合0.45千克)的海鹽中存在1200多粒塑料微粒。這個由華東師范大學施華宏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還發現,從鹽湖、鹽井和鹽礦中生產出的食鹽雖然塑料微粒含量相對較低,但也在每磅15~800粒左右。研究人員認為,塑料污染微粒源自于獲取海鹽的海洋環境中漂浮著的大量塑料污染物,例如,扔進水中的塑料水瓶,或者使用塑料微珠作為去角質成分的洗面奶等化妝品。
同時,研究人員還表示塑料微粒也有可能由其他途徑進入食鹽,包括加工、干燥以及包裝等生產過程中。
紐約州立大學弗里多尼亞分校從事塑料污染研究的梅森(Sherri Mason)說,鑒于生產商通常通過蒸發從海水中提取海鹽,該過程只是將水蒸發,其他所有物質都被留了下來,所以在除中國外的其他地方,海鹽中含有塑料微粒的情況也可能很普遍。
“塑料已經成為一種無所不在的污染物,所以我認為無論你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超市貨架的海鹽中發現塑料微粒已經不重要了。”他說,希望看到一些后續的跟蹤研究。由于塑料污染中含有重金屬和其他令人擔憂的化學制品,盡量減少塑料進入食物鏈是明智的選擇。
不過,前述研究團隊還表示,如果一個人攝入的中國食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攝入量的最大值,那么這個人每年順帶攝入的塑料微粒約為1000粒,這仍遠低于歐洲人吃貝類的攝入量。根據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由于受到海水污染,歐洲人每年吃貝類平均約攝入1.1萬粒塑料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