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大學生盲目貸款需反思理財教育

2015-11-10
来源:長沙晚報

  長沙市民楊女士的兒子小舟,因為想在校創業,就從網上金融平臺借了3萬元貸款。之后創業失敗,無法按時還債,被網站下達了催款通知。為了不讓小舟還沒走出校門就背上信用記錄不良的污名,楊女士替兒子還清了所有欠款。

  新聞里,小舟欠債的遭遇還算好的了,最后是其母埋單。可這畢竟只是權宜之計,真到了父母都無法承受的地步,情況又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比如有媒體報道,女大學生小陳畢業工作3年,離職時欠了銀行9000萬元。小陳因為欠債成了被告,其父親就只剩下厲聲質問銀行:“這難道是我們家的陪嫁?又有誰敢娶她!是娶人還是娶債!”

  盡管金額相差巨大,但兩個案例都有一個共同點:當事的大學生的腦子里,似乎都沒有理財這根弦。小舟借錢,圖的是方便快捷,只要提供身份證明,不用抵押就可以直接拿錢;小陳則想著不得罪領導,總以為自己在貸款文書上簽字沒大事,是幫老板的忙,最后被套住了。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類情況的出現?在筆者看來,這固然有金融機構違規操作或者廣告太誘人的因素,但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學生缺乏最基本的理財意識。這應該說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有媒體曾經就分期貸款做過街頭調查,169名受訪大學生中,所有人均表示,沒想過無法按時還款該怎么辦。在不少人眼里,借完錢自己還得上就還,還不上就看父母的了。而且也不太講究嚴格分期,只要最后還完了就行。毫無疑問,這種想法還是原來的孩子從家長手里拿錢的套路,離養成獨立的理財觀還差得遠。

  或許,真如新聞里楊女士所說的那樣,應該讓這些欠債的大學生嘗點苦頭,長長記性,這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可如果我們能在此前的教育里做足功課,又何必付出這樣的代價呢?

  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談錢傷感情是一種共識。朋友之間借錢,很多人不簽合同。而父母與子女之間也缺少明晰的金錢賬目,取而代之的是摻雜感情色彩的金錢贈與。這放到現在的契約社會里,確實需要做些調整,比如楊女士幫兒子還錢以后,可以要求其分期償還。這樣,有利于避免他以后再貿然借貸。

  至于學校教育,則應該從純理論的經濟常識學習過渡到理論和實踐并重。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分期借貸的零首付、零擔保,背后可能就是高利息、高違約金。大學生與社會接觸少,面對誘惑難免定力有限。學校要教的就是,增強他們在誘惑面前的定力。至少,當學生面對形形色色的金融產品時,心底應該條件反射般地盤算,借多少夠了、每月還多少能承受。這樣,就不會產生類似“拿身份證就可以換錢”的膚淺認識。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