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逝世

2015-11-12
来源:央視新聞
  原標題:習近平就施密特逝世向德國總統和總理致唁電
 
  據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國家主席習近平11日就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不幸逝世向德國總統高克和總理默克爾分別致唁電。習近平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并以個人的名義,對施密特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施密特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
 
  習近平在唁電中表示,施密特先生為德國國家建設和歐洲一體化進程作出了不懈努力,贏得了世人尊重。40年前,施密特先生同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共同開啟了中德友好合作的大門,為中德關系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習近平強調,中國和中國人民珍視中德友誼,愿同德國和德國人民一道,共同開創中德關系更加美好的未來。

2014年3月,習近平訪問德國,拜訪施密特。(央視截圖)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

 
  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10日在德國北部城市漢堡去世,享年96歲。
 
  報道稱,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主治醫生格雷騰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位德國前總理在兩個月前手術后出現感染病癥,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健康狀況極度惡化,高燒不退,失去知覺,且身體已沒有抵抗力。報道指出,今年8月初,德國遭遇高熱天氣,施密特因脫水在漢堡入院治療。隨后,在9月1日,施密特又因右腿血管栓塞被送入醫院重癥監護室。
 
  施密特1918年12月23日在德國漢堡出生。1969年起先后擔任聯邦德國國防部長、經濟部長和財政部長。1974年至1982年,施密特出任聯邦德國總理。
 
  施密特政治生涯與中國聯系緊密。1971年時任國防部長施密特敦促總理勃蘭特與中國建交,1975年施密特以總理身份首次訪問中國。過去近40年里,他曾十余次訪問中國。

2013年5月2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會見施密特

 
  2013年5月2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會見施密特。李克強說,施密特先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中德關系的開拓者和推動者。你作為有世界眼光的資深政治家,不僅為中德關系發展發揮了特殊作用,而且為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中方表示高度贊賞。施密特感謝李克強會見,表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欽佩。

2014年3月13日,德國總統高克(右一)在柏林總統府設宴慶祝施密特95歲大壽

 
  吁西方放棄優越感,尊敬中國
 
  施密特在著作《最后一次訪問》中再度強調了既有觀點:即不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出發,西方都應對中國的特殊國情、中國共產黨及政府的所作所為有更多的理解,在某些方面,西方還應向中國學習。
 
  這位德國社民黨老黨員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共產黨將竭盡全力維護其不受限制的統治權。在許多美國人和歐洲人眼里,這樣的一黨專權制度背離西方政治傳統,絕對不可接受。但我卻覺得,對中國人民及其鄰國而言,這一制度所保障的政治穩定十分重要,甚至是讓人受益的。在市場經濟革新進程中,威權政治架構無疑也發生了變化。顯示一個法治國家正逐步發展起來的跡象已能見到。不過,人們應該給予更多時間,使法治國家得到進一步完善。而任何試圖從外部干預、試圖加快相關進程的做法都可能引發大的災難。

2012年4月22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德國漢諾威會見德國前總理施密特

 
  施密特認為,中國在未來數十年內仍將是新興國家,在對外關系上將繼續保持謹慎態度。那么西方應如何同中國打交道?施密特表示,為實現和平合作共存關系,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西方放棄優越感,而且要對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民族表示尊敬。第二,讓中國作為平等伙伴參與所有討論經濟、財政、氣候、裁軍等全球事務的跨國組織。第三,不對可以預期的臺灣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接近以及由此導致的和平統一持反對立場。
 
  施密特接著以日本明治維新以及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為例指出,西方政治家必須明白,經貿領域激烈的競爭同政治領域的攜手合作絕非相互排斥,西方無法阻止中國在經濟和技術領域的繼續發展,更不應拒絕政治上的合作,甚至試圖對中國施加政治壓力。
 
  施密特在文章中寫道:作為歐洲人,我不愿放棄歐洲和北美的啟蒙帶來的成就,但是我看到,沒有這一傳統的其他民族和國家不僅有生存能力,而且也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輝煌的進步,甚至還超越了我們的經濟前進步伐。對我來說,由此得出的一個結論是,歐洲人必須重新加強研究,必須向他人學習。歐洲人今天在科學和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中國人很快也能達到,歐洲人生產的產品中國人很快也能生產,而且還會更便宜。(來源:參考消息)

  江澤民會見施密特

2000年12月1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北京中南海會見德國前總理施密特

 
  延伸: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寫書評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撰寫書評,稱這本書使他受益匪淺。
 
  施密特在書評中說:“我于1975年首次訪華,此后中國的內政外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在幾十年中多次拜訪中國,對中國及其5000年悠久文明愈發仰慕。而習近平的這本書也使我受益匪淺。”
 
  “2012年5月,我與習先生相識于北京。半年后的2012年11月,習先生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施密特說,“觀察他任職后的兩年,我更深刻地認識到,過去40年,中國高層政治家的利益關切和視角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又堅持了中國在內政外交上的傳統。”
 
  談到中華文明,施密特說,“中華文明五千年來綿延不絕,而且至今充滿活力”,“就在15世紀,中國的文明發展無論在造船、印刷還是軍事技術都仍舊領先世界”。

鄧小平會見施密特

毛澤東會見施密特

 
  施密特也談到了19世紀以來,中國遭受侵略、積貧積弱的歷史。
 
  “19世紀,歐洲列強雖然沒有完全霸占中國,但已經建立了所謂的租界,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這個過程中一馬當先,德國也參與其中。”施密特說,“日本在20世紀對中國進行的大規模侵略使中國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孫中山等人多年不懈努力以擺脫外國強權,中國人民最終于1949年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取得勝利,中國得以重建。”施密特說。
 
  談到鄧小平同志帶領中國人民開啟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施密特說:“正是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實現了對外開放,融入了全球經濟。也是在他的領導下,中國人走上了不斷富裕的道路。”
 
  施密特說:“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堅信這種發展模式,也同時需要處理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繁雜、重要和艱巨的任務。”
 
  施密特認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告訴外國讀者,中國的領導層遵循什么樣的哲學,中國的發展方向依據何種戰略方針。如此,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國的發展,特別是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習近平主席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必須為此找到自己的道路重新成為世界強國。”施密特說,“這樣的書籍有助于外國讀者客觀、歷史、多角度地觀察中國,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更全面地認識中國。”
 
  書評最后說:“西方國家常常按捺不住沖動,在中國和中國領導人面前扮演教師爺的角色,這種好為人師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西方國家或許應該識相地放下身段,讓公平競爭發揮作用。”
[责任编辑:周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