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陝西現12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跡

2015-11-12
来源:西安晚報

    最早在陝西活動的人類生活在哪裡,又處於哪個時代?也許你會輕而易舉地說出距今約115萬年前到7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但是根據考古學家最新發現可知,最早活躍在我省的史前人類活動遺跡,可以追溯至距今120萬年前的龍崗寺遺址。

  龍崗寺遺址120萬年前已有人類

  昨日上午,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我省考古人員日前確認了漢中南鄭縣龍崗寺遺址在120萬年前就開始有人類活動,這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為數不多的超過1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存。

  南鄭龍崗寺遺址位於漢中市南鄭縣梁山鎮境內,與歷史文化名城漢中隔江相望。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明志介紹,龍崗寺遺址是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是我國秦嶺以南地區為數不多的早期舊石器遺址群之一,曾引起了國內外很大的轟動。但當初發掘時只發現了430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并沒有發現史前人類的生活遺跡。

  對龍崗寺遺址的系統發掘工作從2013年開始,專家們在這個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完全叠加的遺址上尋找史前人類活動的痕跡。“遺址區從耕土層至地下2米處,均可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再往下就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了,堆積最深處的斷面甚至達到十幾米。”馬明志說。

  此次發掘出土了舊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大量文物,其中屬於舊石器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狀器等制品達3萬多件,包括石核、石片等。

  馬明志說:“這些石器與中南半島一帶的石器類型十分接近。根據對地層堆積進行地質分析和測量,以及實驗室中提取的數據,首次確定這裡最少從距今1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這也是陝西迄今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

  聚落或自半坡擴張而來

  考古專家研究發現,叠加在舊石器遺址上面的是新石器地層,大約有15萬平方米,包括制陶作坊區、古人類生活區和墓葬區。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墓葬無論從葬制還是類型上看,都與同時期的半坡遺址一脈相承。

  馬明志說:“從發掘情況看,遺址內的各功能區經過嚴格規劃,我們判斷這個原始聚落從距今7000年一直持續使用到距今6000年。430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分4~5層叠加,說明這個區域很長時間都是這個聚落的墓葬區,而這個村子1000年來都是一個部族在居住。”

  專家們從出土的文物分析,這裡的新石器時代和關中仰韶文化屬於同一類型。出土的很多陶器形制和半坡遺址相同,其中也有很半坡遺址曾出土的尖底瓶。在研究龍崗寺遺址的葬制時,專家們還發現這裡埋葬小孩用的葬制,也是在半坡遺址曾出現過的甕葬,而成人的葬制也基本相同。

  唯獨與半坡遺址不同的是,龍崗寺遺址的房屋并非半坡一樣的半地穴式房屋,而是高台建築。考古專家分析,這樣的房屋形制,應該與陝南地區多水、氣候潮濕有關。龍崗寺先民將自己的房屋修在高台之上,正是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和環境自然,防潮防水淹。

  新舊石器文化同一遺址共存

  這一次我省考古專家是在新石器和舊石器叠加的同一個遺址上進行發掘,這樣的埋藏現象以及工作共存的現象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馬明志說:“龍崗寺遺址的發掘為我省考古界展示、研究漢水上游仰韶文化早期的村落形態及房屋建築特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平台。”

  考古發掘中,專家還發現了很多由綠鬆石做成的裝飾品。這種材質的飾品在關中地區的仰韶文化聚落中以前是沒有發現過的。龍崗寺遺址位於早期的環巴山地區,這裡是我國的南北交匯地區,也是綠鬆石的產地,因此才有了它獨特的裝飾品。同時,專家們在龍崗寺遺址即發現了北方仰韶文化早期的鮮明特征,也發現了南方舊、新兩個石器時代的一些重要遺跡。

  馬明志說:“從舊石器方面來講,通過這個遺址的發掘,我們認為它對研究人類起源、人類技術性行為、人類石器使用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連接我國南北舊石器的一個過渡地帶,它的文化面貌上既有北方的一些性質,又有南方的歷史工業的一些性質。對研究我國舊石器文化發展演化、南北舊石器文化交流以及東西方舊石器文化關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完)

  中國古村大會20日浙江烏鎮開幕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新聞網11月12日電 據中新網報道,由中國鄉村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古村之友全國古村落志願者網絡、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主辦、中新社浙江分社協辦的“首屆中國古村大會”將於11月19日~21日在浙江烏鎮舉行。

  大會將以“保護與活化”為主題,邀請住建、國土、農業、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實踐者進行研討和分享。

  據悉,中國古村大會目標是建設一個探討古村保護與活化重要事務平台,實現傳統鄉村物質與非物質要素保有與傳承。

  大會開幕前夕,筆者與大會發起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羅德胤探訪了陝西鹹陽禮泉縣袁家村。近年來袁家村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榮獲“中國十大美麗鄉村”榮譽稱號,被稱為“陝西麗江”。

  號稱“關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關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雖只有62戶,286人,卻帶動三千多人就業,每年吸引上百萬游客。

  筆者周一到達袁家村,但人山人海的場面仿佛是在國慶黃金周。袁家村的奧秘在哪裡,筆者走訪了參加首次中國古村大會的代表袁家村書記郭戰武。

  “袁家村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是遠近聞名的叫花子村,我們最開始搞旅游,就是要讓農民致富。但跟全國搞旅游景點不一樣,我們的主題是關中民俗,是把農民的生活做成旅游,所以參與者都是農民,因而袁家村旅游特別接地氣。”郭戰武分享道。

  在袁家村,游客可以吃到關中最地道的農家美食,看到關中最地道的民居,感受關中最地道的民俗文化。

  關中美食當屬游客最愛,郭戰武故以小吃街打比方。“這條街上如有100個商戶,就要有100種小吃。鍋盔,豆腐腦,炸麻花……村民各自認領,如遇幾家同時報名便PK,留味道最好那一家。這樣就避免了惡性競爭。”郭戰武說道。

  但美食品種不同,收入就會有差異。“賣鍋饃一年收入近百萬,但蒸饃卻只有幾萬,可街上必須有人賣蒸饃,村裡就給補貼補到能掙十萬。但對於貧富差距的問題,制度設計上才能解決問題。”郭戰武有著自己的想法。

  酸奶現是袁家村的拳頭產品,一天銷量近10萬瓶。當年做酸奶的農戶原是養牛的,村裡給他設計做酸奶項目時,他連酸奶都沒見過。2007年開始做酸奶,根本賣不動,但通過不斷學習,到2010年,酸奶作坊收入就比較可觀,村裡就把作坊改成了股份公司。

  除了業主保留的20%股份,公司大部分股份都會分給群衆。酸奶廠改成股份制公司後,當年入股一塊錢,第一年和第二年都可以分到九毛多,如今大概可以分到一塊五。現在,這個酸奶公司每年的純利潤已經近1000萬。

  郭書記回憶當時投資酸奶時,幾乎無人問津,都不敢投。後來有群衆為了照顧村幹部情緒,象征性入了一兩萬,等到年底分紅就分到了90%的利潤。這時大家意識到股份制能掙錢,第二年擴股時,便爭著入股。

  “現在群衆對股份制已經完全接受了。股份制實現了共同富裕、全民皆兵。”郭戰武說道。

  如今,村上大大小小的股份制公司有幾十家,醋坊、豆腐、辣子、面坊等等很多小吃店都是股份制。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進來。袁家村旅游業從關中民俗起步,現在在繼續發展民俗旅游同時,已開始逐步向鄉村度假轉型。鄉村度假外延很大,不僅做旅游,還會涉及農業、農副產品等,最終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產業鏈。”對於袁家村未來的發展,郭戰武信心滿滿。

  “袁家村‘全民參與,社會共享’的發展思路,緊咬關中小吃并致力於發揚關中民俗的經驗和策略,在全國範圍內很多古村都面臨著空心化、衰敗化的大背景下,都具有參考借鑒意義。”清華大學副教授羅德胤說道。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