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前9個月,華爾街十大投行FICC部門的收入同比下降9%,信貸產品收入減少了三分之一,證券化交易的收入下跌了21%。
● “在那頓飯上,我的老板表示對目前的薪酬狀況很失望。由于糟糕的業績,今年整個部門都可能面臨沒有年終獎的尷尬狀況。而她有兩個孩子都在上大學,大學學費不斷在上漲,而她的薪水卻不斷下滑,這讓她感覺力不從心。”楊潔告訴記者。
再過半個月,楊潔就要結束她在華爾街一家投行的實習工作,踏上回國的行程。
“現在需要清理太多之前購買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了,工作方面反而不是很忙。”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楊潔正忙著打包行李。談及自己的華爾街實習經歷,她坦言:“曾經無比向往,但是現在離開了也不覺得可惜。”
六年前,楊潔通過國內高校的交流生計劃,前往美國深造。在研究生時期,她因為優異的學業表現而被導師介紹到華爾街的一家投行實習。今年,楊潔完成所有學業后,又繼續在這家投行實習了半年時間。
如果前后兩段時間加起來,楊潔已經在華爾街實習兩年了。
在這期間,楊潔不是沒有過留下來的機會,但她最終放棄了填寫正式的入職申請。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華爾街金融機構大規模裁員,導致越來越少的實習生能留下來成為正式員工。而另一方面,由于近來業績糟糕,華爾街精英們的收入也下降了不少。
數據分析公司Coalition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華爾街前十大投行FICC部門的收入同比下降9%,信貸產品收入減少了三分之一,證券化交易的收入下跌了21%。
事實上,無論是主動地還是被迫地,越來越多的金融從業者離開了華爾街。巴克萊前首席執行官詹金斯(Antony Jenkins)上月底表示,“未來10年,金融服務行業的員工和分支數量可能最多減少50%,即使在較不嚴酷的情況下,至少也會減少20%。”而詹金斯本人作為時任巴克萊首席執行官在今年7月被解雇。
“華爾街的大型金融機構尤其是投行,早就宣布過各自的裁員計劃。盡管公布的裁員計劃規模都很龐大,但是真正實施的時候,不可能一下子裁掉很多人,而是分批地裁。因此身處在華爾街的這兩年,總是能看見抱著大紙箱離開的人。”楊潔說。
但裁員并不是結束。通過裁員縮減成本可以美化短期的財報,卻掩蓋不了華爾街競爭力下降的事實。面對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對手,以及越來越嚴格的監管環境時,華爾街是否還是那些立志投身金融業的年輕人心中的圣地?
裁員成家常便飯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華爾街十大銀行前臺部門員工總數為51000人,而2010年三季度這一數字為63900
離開華爾街后,楊潔選擇回國發展。她說,自己已經完全放棄留在美國工作的計劃,“我實習的這家公司這兩年沒有招聘過任何一個職員,只有不斷離開的人。而從去年底開始,與家人商定回國發展后,很快就敲定了國內一家金融機構的工作,與我的專業對口,而且薪水很不錯。我覺得現在國內的發展機遇更大。”
而有類似想法的不僅僅只有楊潔一人,赴歐美留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地選擇在畢業之后回國發展。一位外資投行的高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談起:“華爾街金融機構持續不斷的裁員潮,令海外學生留在華爾街發展的機會越來越渺小。即使有些已經進入華爾街工作的金融從業人員,隨著市場的變化也越來越多地擇機回到國內。”
在以確保股東回報為第一要務的華爾街金融機構,為提高股價,裁員成了他們共同的選擇。
12月初,有消息傳出,巴克萊計劃明年初投行業務再裁員20%,因為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Jes Staley希望加快削減成本、提振利潤。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亞洲和全球現金股票業務。據悉,巴克萊在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等地開展業務的亞洲證券部門,被認為競爭和盈利能力不足。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裁員可能在明年初宣布,這是在現有的2016年底前裁減7000個投行崗位基礎上的進一步裁員。截至去年12月底,巴克萊的雇員數為13.2萬人,其中證券業務部門雇員約為2.05萬人。而巴克萊銀行計劃于2017年年底前將銀行全球總職員數降至10萬人以下。
事實上,這只稱得上是“冰山一角”。日前,摩根士丹利正式宣布裁員1200人,其中固定收益部門裁員人數為470人,該規模相當于該行全球固定收益部門員工人數的25%。裁員覆蓋高級執行董事到初級分析師。另外700余個職位則是和固收相關的后勤支持。上述裁員將令摩根士丹利一次性支出1.5億美元的裁員補償費。
早前,巴克萊在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蘇格蘭皇家銀行的雇員數已從2008年的18.45萬人降至去年12月的8.97萬人。匯豐銀行于今年6月宣布,為了提振停滯不前的收入增長,銀行計劃裁員5萬人并縮減投行部門1/3的規模。
11月初,渣打曝出第三季度出現意外稅前虧損1.39億美元,計劃在2018年前裁員1.5萬人,并重組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產。
瑞士信貸自11月中旬開始在倫敦裁減大約200名交易員,該行尋求在全球范圍內裁減最多5600名員工,并重組交易和購并服務業務。大部分被裁撤的職位將在固定收益部門,其中包括機構交易業務和做市業務。
數據分析公司Coalition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華爾街十大行前臺部門員工總數為51000人,而2010年三季度這一數字為63900。固定收益部門裁員了7000人。
事實上,裁員早已成為各大跨國銀行的常態,類似的消息已經很難在市場上引起大的漣漪。甚至在被裁之前,不少感到“寒意”的外資行員工已選擇主動離職。
業績糟糕薪水降
在華爾街,個人的薪水直接與業績掛鉤。伴隨著第三季度糟糕的市場表現,華爾街從業者們的薪水也可以用“崩盤”來形容
在楊潔放棄填寫正式入職申請,選擇回國發展后,她實習所在部門的老板請她吃了一次飯。“在那頓飯上,我的老板表示對目前的薪酬狀況很失望。由于糟糕的業績,今年整個部門都可能面臨沒有年終獎的尷尬狀況。而她有兩個孩子都在上大學,大學學費不斷在上漲,而她的薪水卻不斷下滑,這讓她感覺力不從心。”楊潔告訴記者。
事實上,即使是那些有幸躲過裁員這把“大砍刀”而繼續留在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從業者,他們的日子也已經越來越不好過了。
據Options Group最新報告顯示,除了2009年的“曇花一現”,自2007年以來華爾街從業者的薪酬一直呈下降趨勢。
該報告援引了投行各業務部門業績最好的十家公司中前25%交易員的觀點,薪酬包括基本薪資和年終獎。報告指出,在眾多業務部門中,薪酬最接近繁榮時期水平的是外匯部門。目前股票、證券化產品、信貸部門的薪酬均不及2007年時的一半。
業內人士甚至用“崩盤”來形容華爾街薪酬的現狀。華爾街各大行已紛紛削減薪資規模,摩根士丹利今年第三季度的薪酬比去年同期少10億美元,高盛第三季度薪酬較去年同期削減了近16%,摩根大通削減了7%。2015年很可能成為自2011年來首次大幅削減年終獎的一年。
紐約薪酬咨詢公司Johnson Associates總經理Alan Johnson指出,“這令人失望。這是動蕩和緊張的一年,獎金下滑了,但是這感覺很糟糕。今年將是一個轉折點,華爾街企業將不得不再度審視他們的成本結構。”
Alan Johnson認為,這一確定性的局面或將延續至2016年,華爾街投行們將進一步削減他們的員工規模。
“薪水少了,自然會有不開心的負面情緒,但是金融行業是個靠業績吃飯的行業,個人收入直接和業績掛鉤。而在如今業績如此慘淡的行情下,被削減薪水及年終獎也很難抱怨。”美國芝加哥大學管理學教授杰米·葛素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盡管第四季度的財報要等到2016年才能出爐,但是市場的悲觀情緒早已開始彌漫。
從華爾街各大金融機構公布的半年報及第三季度財報來看,2015年可謂業績慘淡。根據Coalition的數據,2015年的前9個月,華爾街前十大投行的FICC部門共產生了528億美元的收入,股票銷售和交易業務的收入為354億美元,傳統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為296億美元。
Coalition的數據同時顯示,今年前9個月,華爾街前十大投行FICC部門的收入同比下降9%,信貸產品收入減少了三分之一,證券化交易的收入下跌了21%。
10月29日,德銀發布公告顯示,三季度凈虧損60億歐元。
在巨大的虧損壓力下,德銀高管團隊成員“大換血”,至關重要的投資銀行業務也將一分為二,明年1月1號起分為“企業與投資銀行”部門和“全球市場”部門,此外財富管理業務也將分拆成兩個部門。
財經評論員何志成認為,第三季度華爾街銀行營業收入大幅度下降,其主要原因包括國際金融市場階段性的波動幅度和頻率加快、三季度大宗商品市場再度下跌超預期,以及亞洲匯率市場出現了大幅波動。“這也是非預期的市場現象,導致一些銀行操作失誤。”何志成說。
但杰米·葛素同時指出,盡管華爾街金融機構從業者的薪水出現了大幅下降,但是相較于其他行業,金融行業依舊是高薪行業。而很多普通美國民眾對華爾街的高薪一直頗有微詞。
“隨著華爾街金融機構告別高盈利的時代,從業人員的薪酬自然應該有所下降。只是習慣了高薪的人往往比較難適應。”杰米·葛素說。
競爭加劇利潤少
市場的波動或許可以解釋華爾街糟糕的表現,但來自亞太地區或是IT領域的競爭者,正在不斷蠶食這些金融巨頭們的利潤,令他們如鯁在喉
盡管不少金融業從業者將今年糟糕的業績歸結于下半年全球市場波動。但也有專家指出,華爾街面臨的挑戰不止于此。杰米·葛素表示,時代環境的變遷以及全球金融格局的改變,才是華爾街金融機構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都要面臨的挑戰。
全球持續的低油價正令華爾街投行們越來越難以喘息。這些投行在美國頁巖油繁榮時紛紛向各石油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貸款。然而,現在低油價正在給這些能源公司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原油收入正在枯竭,這些公司背負著巨大的債務壓力。美國最大的銀行們正在對能源公司的貸款舉起紅旗。二季度,美國各大銀行就各自的能源公司貸款向投資者發布預警。
Rafferty資本分析師Dick Bove表示,“各大銀行因為這些給予能源公司的貸款而遭受損失。這是非常明顯的事情,無論油價是處于30美元/桶還是80美元/桶。”
富國銀行表示,因為能源領域情況惡化,公司不得不準備更多的現金應對潛在的商業違約事件。美國銀行報告顯示公司可能需要額外預留15%的資金用于應對商業貸款風險,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貸款問題。
摩根大通在第三季度同樣提高了其應對石油和天然氣領域貸款損失的準備金,金額高達1.6億美元。摩根大通首席財務官瑪麗安·雷克(Marianne Lake)表示,公司這么做的原因是預計油價將繼續保持低位。
“如果說市場有起有落,華爾街的投行也因此有賺有賠是一種正常的波動。那么,有些變化則更令華爾街投行頭疼。”上述外資銀行高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來自亞洲同行的競爭以及東方主權財富基金的崛起,令華爾街投行如鯁在喉。”
湯森路透發表一項針對投資銀行活動的季度調查顯示,雖然今年亞洲的股權融資量創下紀錄,但華爾街銀行從中獲得的費用卻在下降,因中國對手在不斷蠶食他們的獲利。
今年1-9月,亞太地區(除日本外)的股票上市金額較上年同期飆升40%,達到1972億美元,高盛和瑞銀集團在承銷商中排名前兩位。
與此同時,據調查估算,跨國銀行在亞太股權資本市場(ECM)的費用收入卻較上年同期下降或持平,這是因為亞太市場的競爭在加劇。亞洲ECM費用收入最高的10家銀行中,有四家為跨國銀行。其中瑞銀排名第一,1-9月費用收入估計為2.059億美元,與上年同期接近持平。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費用收入則分別下降約20%,摩根大通則下跌15.7%。
相較之下,中國六大券商費用收入均增加,中信證券費用收入增長近50%至2.46億美元;國泰君安費用收入增58%,招商證券費用收入幾近翻番。
除此之外,如今全球范圍內金融技術行業的崛起也給華爾街傳統金融機構帶來了沖擊與威脅。一些著名的金融人士正在向銀行業發出了金融技術創業公司迅速崛起的警示。詹金斯在演講中表示:“現有銀行正面臨著巨大壓力,它們要想在實現新技術運用方面與新競爭對手保持同步會很困難。”
最近軟件公司Temenos的一項調查也顯示,銀行家普遍認為技術將成為他們事業的最大威脅,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計劃今年加大IT方面的投資力度。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給股東的年度報告中警告稱:“硅谷來了。”
在他看來,對于摩根大通這樣的公司,創新及效率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貸款及支付業務上。在過去,像貸款、支付以及財富管理這些業務只有去銀行才能辦理,而最近金融技術初創企業由于提供了一種更加便宜有效的服務方式吸引了許多注意。
“數百個創業公司正在各方面替代傳統銀行,它們擁有大量人才及資本。”杰米·戴蒙在報告中寫道,“你讀到的大部分是關于貸款業務,即企業能夠并相信可以通過大數據來提高信用擔保,快速有效地借錢給個人或小企業。他們非常擅長減少‘痛點’,可以在幾分鐘內發放貸款,這在銀行可能要耗費幾周時間。我們要努力使服務與他們的一樣有競爭力,我們也完全贊成與他們進行有意義的合作。”
監管趨嚴難適應
監管機構不斷推陳出新的監管條例,令華爾街金融機構越來越感受束縛
臨近年底,除了糟糕的財報令華爾街頭疼之外,另一件“煩心”的事情就是必須使各項業務指標滿足新的監管標準。在杰米·葛素看來,盡管美國新的金融監管方案已經在多年前就陸續推出,但是華爾街的各大金融機構似乎始終表現得“適應不良”。
“在過去幾年中,雖然幾乎所有華爾街銀行都進行了這樣或那樣的資產重組或業務調整。但這樣的趨勢遠沒有結束,未來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還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金融監管環境。在適應了寬松的環境之后,對于嚴厲的監管,金融機構首先表現出的就是不服與抵抗。”
現在,華爾街投行正想方設法出售數十億美元貸款資產,這些資產都是在并購潮時期形成的。金融危機后,監管機構要求銀行為風險資產增加緩沖資本,而年底是資本計算的一個時間關口。華爾街投行必須在年底前將并購潮帶來的過剩貸款資產售出,將所持風險資產的敞口減到最低。
由于信貸放松等原因,2015年美國的并購業務總量創下歷史紀錄。在美國長期低息貸款和油價即將觸底的市場期望下,并購業務進入亢奮期,這也令大型投行興奮不已。
根據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今年7月發布的數據,2015年上半年美國并購交易總額突破1萬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近50%,創下歷史新高。而且預計今年并購交易總額將達到3.7萬億美元,僅次于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2007年是迄今唯一一個交易量超過4萬億美元的年份。
然而,進入第三季度此類資產的價格大幅下跌,導致投資者損失慘重。現在市場對這類資產更是缺乏興趣,這令手握大量此類信貸資產的華爾街投行們萬分焦急。
“雖然目前并購信貸資產的價格比較低迷,但是不少投行還是看好這些資產質量,并相信價格在未來會回升。有些投行并不愿意出售這些資產,只是鑒于監管壓力而不得不出售。而以當前的低價出售的話,顯然另一筆虧款很可能在所難免。”杰米·葛素表示。
與此同時,金融監管機構不斷推陳出新的監管條例,對華爾街金融機構而言,越來越感受束縛。11月19日美國眾議院以241票贊成、185票反對的投票結果批準了美聯儲監管改革與現代化法案。盡管這一法案旨在加強國會對美聯儲的監督,增加美聯儲透明度,促使其制定貨幣政策時更加負責。但是,其中的某些條款對華爾街金融機構的沖擊同樣不小。
該法案第11項條款要求對美聯儲的緊急貸款權進行改革。根據條款,只有在“對美國金融穩定性構成威脅的不正常及緊急情況下”美聯儲才能行使緊急貸款權。這對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來說,無疑是在危機發生時少了一些保障。
業內人士認為,美聯儲充當最后貸款人對挽救金融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金融機構的高風險投資行為,甚至是投機行為。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包括高盛在內的大批金融機構大量投資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等高風險資產,在房地產價格飛漲時獲得豐厚回報,但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這些機構卻要依靠美聯儲的緊急貸款艱難度日。因此,當美聯儲充當最后貸款人的角色時,有美國民眾會認為美聯儲是在拿納稅人的錢去拯救華爾街貪婪的銀行家,認為美聯儲被華爾街金融家把持,要求美聯儲減少危機時對這些金融機構的救助。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楊潔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