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素是港最大競爭優勢
董建華冀港青北上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葉佩瑜報道:近年來,本港社會爭拗不絕,不少激進行動影響到內地人對香港的觀感。昨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一個論壇上指出,中國崛起為香港提供了獨特機遇,但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必須更積極參與中國事務,更多了解祖國,才能抓住機遇。他鼓勵本港年輕人多到內地實習及交流,強調深入認識內地的寶貴經驗令人一生受用不盡。
團結香港基金14日在香港會展中心主辦「今日中國:新前景,新機遇」論壇,邀請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界別的講者探討在中國迅速成長和發展時期,世界和香港如何抓緊機遇。董建華作了主題為「中國:過去·現在·將來」的演講。
中國成功絕非偶然
他指出,中國正在迅速成長及發展,其成功並非偶然,而是靠堅守基本信念。今時今日的中國,市場經濟制度茁壯成長,主要的基建設施已具規模,能取得這樣的成果,得益於中國多年來的轉變及中國人的苦幹,包括領導班子交接制度化、領導人不怕挑戰舊思維,以及有效回應貪腐問題等。
董建華指,國際方面,中國一直堅持互惠協作的信念,這一點體現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過去兩個半月的外交活動中,凸顯出中國對良好國際關係的重視,更給予了外國領袖清晰明確的信息,即希望國家之間可和平共處、互相尊重,在互不干涉內政以及發揮雙方優勢的原則下,達致互利共贏,共享繁榮。
香港機遇史無前例
董建華表示,如今國家踏上一條走向發展成為現代化大國不可逆轉的大道。而香港的命運與內地密不可分。2008年出現的金融危機,令一些國家至今未能恢復元氣;但從2011年起,香港的失業率就維持在3.3%的低位,家庭收入平均每年增長6%,特區政府也持續錄得巨額盈餘,「香港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內地經濟的發展,對香港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董建華強調,中國因素是香港最大的競爭優勢。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受惠於「一國」帶來的經濟增長利益,「兩制」讓香港保持既有的生活方式包括司法制度。同時,香港國際化大都會的地位使本港能在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扮演「超級聯繫人」的重要角色,這讓香港能有效地協助「十三五」、「一帶一路」等規劃與國際接軌。最終中國為各地區平衡發展所作的努力,也將為香港的企業家打開更廣闊的市場,「中國的崛起為香港提供一浪又一浪獨特的、史無前例的機遇。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前景一片光明」。
董建華直言,香港也面對多項挑戰,包括立法機構和政治制度的紛爭及停滯不前、許多港人對國家的現狀缺乏了解、政府急需因應世界迅速改變而發揮更積極的角色等。但他有信心,「只要大家同心同德,這些問題在未來幾年會順利解決。」
親身穿梭中國與同胞交流
在演講的最後,董建華特別對香港年輕人表達了期望。他說,自己在過去一年特別仔細聽取年輕人的呼聲,知道年輕人追求更公平公義的社會,渴望有更多他們能負擔的住房、有更理想的教育制度等,這些亦是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相信大部分港人都希望香港可以更積極地參與及支持中國的成長,並從中受益,承擔使命。他鼓勵香港年輕人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國家挑戰與機遇,最直接的方法則是親身穿梭中國,與同胞面對面交流,例如到內地留學、報讀內地研究生課程,或到國企實習等,從中得到的寶貴經驗必定令人一生受用不盡。
談及對中國願景時,董建華說,中國2049年將迎接百年華誕,希望屆時可躋身發達國家行列。他相信,隨着「十三五」規劃及「創新、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共享繁榮等「新常態」,中國有能力應對期間的國內外的挑戰,真正實現「中國夢」。
盛智文:放下分歧專注發展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葉佩瑜報道:近年來,本港於多個不同排行榜均有下滑象。昨日,團結香港基金成員兼前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在論壇上表示,香港面臨發展慢且社會爭執不斷的問題,如立法會竟要3年才通過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議案,令香港即使背靠中國亦難把握機遇,因此呼籲香港社會應放下分歧,團結一致。
盛智文以「年輕人要把握良機」為題進行演講,指早於35年前已經感覺中國會是值得探索的地方,故在長沙建立了第一個辦公室。事實證明,香港回歸後比回歸前更自由,中國發展更是一日千里。
盛智文不諱言,香港是一個自由的地方,任何人均有言論自由,「佔領行動」亦證明了年輕人對香港發展的關注,但過多爭執已令香港發展停滯不前,嚴重落後內地。當內地改革開放,「中國夢」逐漸實現,深圳更變成中國的矽谷時,香港立法會卻用了3年審議成立創科局的申請,更否決了2017年普選方案,令全香港成為輸家。
創科局審3年 深圳已成矽谷
盛智文認為,對政府不滿的現象,不只出現在香港,世界各地均有類似情況;但不支持政府不單是影響政府,亦影響了整個社會及每個港人。香港年輕人並非沒有才能,只是社會分裂阻礙了才能發揮;香港有能力,有國際聲譽,加上低稅制、法律制度及「一國兩制」優勢,以及內地不斷扶助香港,令本港獲得眾多機會,問題是港人有否抓緊機遇。
盛智文鼓勵香港年輕人多認識中國、多接觸內地,亦呼籲社會應團結一致,放下分歧。他表示,有信心看到香港回歸50年之際,中國發展會緊追香港,沒必要擔心。
青少年不解國情 窒礙港長遠發展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17年多,但不必諱言,本港青少年對國家仍然了解不深,理解不多,甚至存在著不少誤解,這不但會影響到兩地之間的關系,甚至可能窒礙香港本身的長遠發展。團結香港基金主席、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昨在論壇致辭提出,本港青少年必須更清楚了解祖國,包括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以及挑戰與機遇,才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和支持國家崛起,從中受益。他認為,最好方法是親身穿梭祖國大地,與祖國人民交流,建議青少年應到內地進修和實習,為未來機遇裝備好自己,可以一生受用不盡。董先生語重心長,切中時弊。
看世界經濟版圖,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乃是未來勢之所趨。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展望將來可望成為第一經濟大國,擁有龐大的發展空間與無窮潛力。故此,世界各地均積極加強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務求搭上中國快車。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理所當然應該發揮近水樓臺的優勢,利用「一國兩制」之利,扮演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切莫陷入自我邊緣化之窘,否則香港未來肯定受到嚴重局限,無法與世界大勢接軌。就青少年而言,加深對國家的了解認識,肯定有益於自身發展,亦有利香港長遠發展,更有助積極地貢獻國家,實在沒有任何排拒的理由。
本港青少年不夠了解國家,甚至有種種誤解和偏見,背后存在著許多復雜因素。畢竟,香港作為一個已發展的前殖民地城市,中國則為一個發展中仍在改革開放的國家,兩地之間存在發展差異及文化差異,實屬正常現象,「一國兩制」就正是「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差異」的制度安排。近年,隨著國家經濟逐漸崛起以及兩地交往增加,香港出現各種各樣的供不應求樽頸,兩地種種民生經濟和意識上的矛盾日漸凸顯;更嚴重的是,一些人泛政治化操作令矛盾火上加油,對立加劇,包括網絡上大量涌現抹黑內地的宣傳材料等,令部分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在耳濡目染之下難免受到影響,一些人因而不單變得不願了解國家、不認同國家,更形成「排內」甚至「仇內」的思維,就連廣深港高鐵之類也好事多磨,無疑有損兩地正常關系,亦不利「一國兩制」的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執行。
所以,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社會各界,都應對癥下藥,加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的了解和理解。最佳辦法就是創造條件,直接讓他們親身踏足內地,真切地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制度、未來和機遇,避免遭受坊間錯誤的二手資訊荼毒。一方面,兩地政府要積極協調,提供更多進修和實習機會,鼓勵本港青少年北上;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亦要除下有色眼鏡和抗拒心態,試問青少年能夠增廣見聞又豈是壞事?正如董建華所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本港青少年必須踏出第一步,未來方可走出更遠的路;這既是給自己一個機會,也是給香港給國家一個機會。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