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東方

明清時太監也讀書

2015-12-16
來源:羊城晚報

     明、清時期,皇宮里的太監都是要去讀書的,明朝文人劉若愚在《明宮史》一書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皇宮里太監讀書的詳細情形。
  據《明宮史》記載,明朝的太監讀書是從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間開始的,當時,明宣宗命令大學士陳山做太監們的第一任老师。後來,則以內臣充任老师,教太監讀書。
  明朝太監讀書是有嚴格規定的,當時,凡是進入皇宮里的太監,選出年齡在10歲上下者二三百人,到皇宮里的內書堂讀書。教太監讀書的老师分為本監、掌司、學長三種職位,本監總管太監讀書事宜,掌司協助本監做全面工作,學長負責授課。太監在讀書之前,要擇吉日拜孔子,然後請朝廷里的飽學之士進行訓示。

  到內書堂之後,太監們會拿到《內令》、《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千家詩》、《神童詩》等書,除此之外,還有精美的記事紙一大張,他們要在這張記事紙上記下自己讀書的詳細情況。
  為了讓太監好好讀書,朝廷派年長有勢力者6至8人為監督人員,並選派稍能寫字者為督察員。凡是不會背書、字寫不好或損污書本的太監,以及犯規有過錯者,老师匯報給本監進行責處。其余的小事,違反紀律輕的由學長用教鞭打手,重的則在孔子塑像前罰跪,再重者則罰直立,上身向下貼着兩腿,用兩手扳着兩個腳板,雙腿不能彎曲。那些違反紀律重的太監每每半炷香或一炷香就撐不住,“昏暈僵仆,甚而嘔吐成病”。
  到了節日或半個月的時候,明朝皇宮里讀書的太監會放假一天。每天的黃昏該放學時,讀書的太監要排班題詩,不過是“云淡風輕”之類,按照春夏秋冬,隨景而題寫。題詩完畢,才能排着隊魚貫而出。朝廷大臣遇到讀書的太監排隊放學時,是要拱手端立讓過的,即使是皇宮里管事的司禮老太監遇到,也是如此。
  清朝的時候,皇宮里的太監也是讀書的。在康熙年間,朝廷向皇宮里派了漢人教習一名,專門教年幼的太監讀書。
  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有一年冬天,下了一道聖旨,說太監職責是伺候皇帝,責任重大,必須讓太監讀書,但是,太監讀書只需略識一些字,不必派選專職人員給他們講課,不必讓太監通曉文義。乾隆認為,明朝的時候太監專權擅政,太監負責寫聖旨,為所欲為,致使明朝的朝政混亂。所以,若使太監飽讀詩書,通曉歷史,就會萌生陰謀之心,甚至交結營私,引起嚴重的後果。清朝很注重宮府肅清,從清朝立國之初開始,他們就嚴禁太監干預政事。不過,也要求太監能粗辨文字,所以,從康熙皇帝時起,就令年幼的太監讀書,派內務府的筆帖式進行授課。
  明、清時期的太監都是要讀書的。但是,在太監如何讀書這個問題上,明、清時期的皇帝態度和做法不一樣。明朝皇帝是放開手腳讓太監深入讀書,而清朝皇帝則只是讓太監識幾個字而已。清朝皇帝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使宮掖肅清,防微杜漸。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做法,造就了明朝和清朝的太監不同的地位和影響,以及不同的國家形勢。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