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专访何亚非:一带一路开启新模式

2015-12-17
来源:香港商报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接受香港商报专访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一带一路开启新模式

  中国自2013年以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内外极大的关注,也得到许多国家的肯定和支持,当前正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对「一带一路」建设有较深入的研究,其着作《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一书对此倡议提出的背景和主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作过分析。日前,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此国际合作倡议并非是中国的经济扩张计划,而是在旧有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之际,寻找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新道路,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沿线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香港商报记者周刚 朱辉豪

  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记者:自2013年以来,中国带头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将重启中欧之间在历史上的陆上贸易路线和一条跨越印度洋的海上路线。「一带一路」上升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你认为中国这一宏大倡议的诞生背景和意图何在?

  何亚非:综合来看,「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提出,我觉得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个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低迷的阶段,各国经济增长都碰到了很大的难题。而当危机或阴影基本过去以后,整个世界经济依然在低谷徘徊。於是,如何寻找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思考的问题。另一个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西方自由主义经济那一套,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所开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药方」是有问题的,说明旧有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已跟不上形势发展。所以世界各国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寻找新的国际合作模式。经过摸索,中国从自身实践出发,也是从全球治理的高度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个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它不同於过去任何一种合作模式,不仅仅只是增加贸易、减免进出口税来促进贸易,或者仅仅是加强经济合作。因为当前世界存在许多问题,错综复杂,包括地缘政治矛盾、贫富差距拉大等。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是要走一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把中国所在的东亚经济圈跟欧洲的经济圈通过经济大走廊的形式连起来,涉及到沿线60个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论坛的演讲中特别提出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问题。在对接上,既要按照中国的想法,包括五个文明的建设等一系列做法,也按照沿线国家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跟中国不一样,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也不同,文化上有差异。中国和这些国家如果在发展战略上对接得不好,是无法共同发展、也不可能进行深入合作的。总体上来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智慧的体现,现在到了中国提出自己的思想,发挥中华文明所特有智慧的时候了。这是一整套综合性的解决全球性挑战的思路,是综合、系列工程,是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并非中国的经济扩张计划

  记者:「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提出来已有两年多了,沿线涉及到60个国家,覆盖范围非常广。那麽,这些沿线国家对於中国主导的这个合作倡议是怎麽看的?

  何亚非:沿线国家对於中国提出的合作倡议总体上是欢迎的。我也走访了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国,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非常关心「一带一路」建设。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好事,但有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确实存在不太了解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些误解。最主要的误解是,认为这是中国的经济扩张计划,觉得这是中国过剩产能的输出,或者觉得中国想把市场做大,这是最常见的认识误区。我这次去印尼、马来西亚,详细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其核心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相互了解,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政策上要沟通,要清楚中国这样做的目的,排除一些可能会阻碍双方进行合作的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因素、文化误解和不同、经济摩擦问题、甚至政治猜忌等等。这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发展战略对接的重要性,中国要做的不是一个经济扩张的计划,而是希望中国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其他国家。中国希望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各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世界经济总体得不到发展,中国的发展终究也会受限,所以中国讲共同发展的理念,要的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承担大国责任

  记者: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日益突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是表明中国要承担一个大国责任吗?

  何亚非:中国要承担一个大国责任,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0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又是一个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作为一个大国,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的政治、经济产生影响。中国认为自身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特别是世界经济遭遇困难,总体比较低迷,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时候,中国确实应该考虑能够做些什麽。「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就是在这麽一个过程中产生的,是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我觉得,全球公共产品首先是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然后才是产能、资金、技术、人才等流通和走出去。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帮助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这些国家的产品,在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好后,能够快速地进入中国和其他市场。这样一来,整个地区的经济就会活起来。中国确实存在产能过剩,而且生产能力很强,可以把工厂设到这些国家,既帮助了当地就业,又给当地技术和资金,帮助当地发展工业体系。我相信中国在这方面会比西方国家做得好,因为到现时为止,西方国家有些核心技术还是不肯拿出来,而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帮助是真心的。中国可以把整个产业转移过去,包括技术的转移,掐人家脖子的事情中国是不会做的。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企业走出去会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来,「一带一路」讲究社会的公平正义,会真心帮助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

  抛开成见保守发展共识

  记者:日本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基本上采取「不参与、怀疑、底触」的立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提出建立总资本额为1000亿美元的亚投行后,日本先是提出一些理由不参加,然后再宣布11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资助计划,抵触对抗的味道很浓。这个您怎麽看?

  何亚非:「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性的,谁愿意参加,中国都欢迎,愿意参加多深都欢迎。中国的设想就是希望过去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能够共同发展,通过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取长补短,在各方面进行合作。现实中遇到困难是客观现实,有些国家之间会有一些分歧,包括政治分歧、主权争议、地缘政治矛盾和经济摩擦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沟通,能合作则合作,能克服就克服。中日之间实际上有许多地方是在合作的,两国的经济交往很多。虽然中日之间有不少分歧、甚至矛盾,关系有时也紧张,但如果日本能正视历史,双方能搁置分歧,从两国人民和地区的利益出发,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等,就会为区域合作奠定基础。合作多了也会有利於双方克服地缘政治矛盾,这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有些事情不能强求,还得一步一步来,得现实地看待问题,有矛盾暂时合作不成也没有关系。

  记者:从地缘政治视角考虑,南骸端已经成了中国东盟关系中的短板,影响到双边关系的整体提升与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形成强大的阻力吗?

  何亚非:南海问题存在争议,域外大国如美国的卷入,使得这个问题复杂化了。但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还是有共识的,不能对某个问题有争议而影响区域合作,这个共识在中国和东盟之间是存在的,这也是为什麽中国与东盟贸易不断发展、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等各方面合作都在深入。南骸议大家可以坐下来谈,通过谈判来解决。我相信这个问题不会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因为各国还是重视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所有国家都希望自己的老百姓生活能够过好,都希望这个地区的发展能够快一些,并且在一个好的、和平环境下发展。我相信,只要有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共识和目标,就能够实现区域一体化建设不断发展。

  鼓励企业和资本走出去

  记者:中国政府牵头组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机构(两行一金),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上的支持。但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资金的缺口非常大,中国在这方面的金融支持的力度还会加大吗?

  何亚非:「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很多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资金缺口很大,现今一些开发性银行能提供的融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倡议建立的「两行一金」,是对原有缺口的一个补充,起到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作用,即把蛋糕做大一点,资金量做多一点,来撬动更多的资金。如果亚投行对一些潜在项目有很好的评估,其他国家的资金和民营资本都会进来。比如现在中国所做的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就会发挥作用。现在民间有很多资本,就是缺乏投资机会,国际上流动资金也很多,但好多用於投机了。如果用到实体经济上,用到好的项目上,资金还是有的。所以说,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好的投资机会。新的金融机构可以在这方面做些事情。

  记者: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鼓励资本是企业走出,「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在这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会得到政府哪些政策的支持?

  何亚非:中国企业走出去中,民营企业已经起了很大的作用,占有不小比重,「一带一路」建设一定是国企和民企一起走出去的。中国政府对国企和民企会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予各种支持,因为很多东西需要国家层面来做,比如说对某个国家项目风险的评估,单个公司本身很难做。另外,企业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体系、风土人情、当地的条件,那要借助华人华侨的力量。我认为,企业走出去应该形成合力,这比单枪匹马走出去要好。相互帮助形成合力,更有利於企业减少风险,有利於跟当地的企业打交道,也有利於帮助当地的发展。

  记者:人民币刚刚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晋升为国际货币,这将大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那麽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吗?

  何亚非:「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一带一路」建设「五通」里面就包括货币流通。现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在加快,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到今年8月底已占全球总量的2.79%。虽然还不大,但发展速度快。「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双边合作,会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人民币流通和人民币使用范围将扩大。无论作为支付货币还是投资货币、结算货币,人民币被纳入SDR一篮子货币以后,作为储备货币的分量会加重,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肯定会加快。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