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雪恥之戰!”日本知名的《東洋經濟周刊》在19日一期用這樣的詞來評論日本與印度在高鐵項目上達成的協議。一時間,日本仿佛已全面開啟同中國在亞洲國家高鐵等基建方面的對抗。日本經濟評論家樋泉克夫更是認為,日中在亞洲國家基礎設施上的競爭是“絕對不能謙讓的至上命題”。日本的“新干線”、中國的高鐵,都是各自國家裝備制造業的“名片”,兩國均有意愿對外推廣,特別是在亞洲這個最大最有發展前景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在日本的調查,讓筆者感到,日本爭奪亞洲基建市場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卻忽視了與中國的合作。
焦慮來自日本出口戰略調整
日印兩國就印度首個高鐵建設項目采用日本的新干線方式達成協議后,在印度做過3年特派員的日本商務新聞網J-CAST總裁蜷川真夫對筆者說,過去和印度人約見面時間,對方遲到幾個小時屬于正常。有了日本的高鐵后,印度人也會按分按秒準時行動了。
日本《朝日新聞》12日以一種乘勝追擊的語態報道說:“經濟產業省為了能在印度等新興國家獲得鐵路、發電廠等基礎設施項目,準備用5年時間為當地培養6000名人才。日本今后去投標時,讓他們對日本的鐵路、發電廠有所了解。”據日本《每日新聞》報道,日本還準備參與美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主要高鐵項目。而此前在和中國企業競爭印尼高鐵項目時的失利讓日本人大為震驚,認為“煮熟的鴨子”飛到了中國企業的餐盤里。
日本媒體用“雪恥”一詞來評述日方拿下印度鐵路項目,讓人感覺有些小題大做,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的焦慮。在東京,一位多年專注社會基礎設施報道的日本同行見到筆者時說:“沒有想到,在日本最期待的3個拓展項目上,現在遇到了中國這個勁敵。”這位日本朋友提的“3個拓展項目”,實際上是指日本對外出口的內容這些年發生重大變化——國家把出口重點從家電、汽車向發電站(能源)、鐵路(交通)、醫療健康產業調整,今后日本能賺錢的產業大致就在這幾個領域。此時在鐵路建設方面遭遇中國勁敵,日本不能不拼命。
10月失去在印尼建設高鐵的機會,對日本來說,特別是國家出口方向剛出現轉變的時候,敗北就被夸大到“奇恥大辱”的高度。日本《讀賣新聞》10月7日發表社論說:“鐵路事業是世界需求中最有希望的一部分,今后該在馬來西亞、美國獲得標的。本次敗北應讓日本盡快重新確定出口戰略。”
《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展望2020年日本三大出口領域為能源、交通及醫療。具體估算為,2020年,日本在發電廠、能源設備等方面的出口達到每年9萬億日元,而2010年相關統計不到4萬億日元。在包括鐵路、港口建設在內的交通領域,2010年日本對外出口約0.2萬億日元,但到了2020年,預期實現6萬億日元。醫療及農業方面的出口2020年預期完成近5萬億日元的目標。
與傳統出口優勢相比,能把問題說得更為清楚。日本是包括家電在內的電子機械產品出口大國,2006年日本出口電子機械產品為11萬億日元,但到了2014年減少到不足7萬億日元,估計2015年會進一步減少。2006年汽車出口為16.6萬億日元,但最近兩年連續下跌,在日元貶值的情況下,短期內大幅增加汽車出口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印尼教訓”,日本沒反思到位
眾所周知,日本高鐵技術先進,運行也很安全。失去印尼的高鐵項目,讓日本從過去盲目相信本國技術先進,開始變得謹慎,他們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日本在高鐵項目上敗給了中國?絕大多數日本媒體認為,日本技術強調的是“高質量”,如果打價格戰,日本并不是中國的對手。
筆者在日本接觸過不少高鐵方面的運營企業、設備制造企業,此前談及印尼高鐵項目時,最明顯的感覺是日本人對拿下印尼高鐵胸有成竹。曾有一家生產高鐵車輛設備的廠家,其技術人員對歐洲、亞洲的車輛均做過大量的調查,在和筆者說到印尼項目時如數家珍,無論是說日本的制造技術,還是談日本與印尼當地的關系都很自信。首先向印尼提出建造高鐵的就是日本。2008年中國高鐵建設步入正軌時,日本看到深入中國市場基本無望,就開始轉戰印尼,向印尼提出建造高鐵的建議。常年研究亞洲經濟的福島大學佐野教授對筆者說:“印尼是與日本關系非常緊密的國家,至少在兩國關系上,印尼與日本更近。”
從媒體報道的造價看,日本最初的報價也相當低,就是希望自己中標。直到今年9月3日,印尼政府宣布重新評價中日兩國提交的報價單、項目內容時,日本似乎還沒有太大的危機感,自認為非己莫屬。后來的進展,讓日本幾乎是自動放棄了對印尼高鐵的再度投標。按《日本經濟新聞》的分析,日本向印尼提出讓政府做低息貸款的債務保證,而印尼希望在現任總統任期內完工。兩者意見相左,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專務董事前田匡史在得知這兩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后說:“日本不可能答應印尼的全部條件。”
一位熟悉印尼的日本記者私下對筆者說:“中國最終獲得印尼高鐵的原因,首先在于中國與當地企業合資成立了新企業,由企業直接負責高鐵的建設。其次,中國不僅有建設高鐵的技術,而且能滿足印尼提出的需求。”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一位高層人士也向筆者透露:“不管政府態度如何,不少日本企業在中國印尼項目上,是能夠獲利的,也能把技術等轉讓給中國,最后出口到印尼。”但類似這些對中國最終獲得印尼高鐵項目的客觀分析,在日本媒體上幾乎找不到。多數日本媒體總結印尼高鐵項目失利的教訓時,到現在還認為是日本沒有“大把大把花錢”。有的還說,印尼高鐵項目敗給了中國,是因為中國以政府的方式推行高鐵,日本走的是企業自力更生的路線。
亞洲基建,日沒必要單打獨斗
“和造價相比,印度方面更重視的是安全性及準點率問題,日本這方面的技術獲得了正當的評價。”日本國土交通省的高官這樣評價日印達成的新干線協議。其實印度高鐵選用日本技術,最大的意義在于,新干線技術在過去50年中,除中國臺灣引進一部分外,并沒有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現在印度算是要正式全面引進新干線技術,對日本來說是“零的突破”。等印度正式決定引進新干線技術時,日本的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川崎重工業、日立制作所將成立日本企業聯合體,共同投標。在日本輿論看來,首相等政府高官推銷,國家機關給資金支持,民間企業合為一體共同推進,這次日本企業在印度的中標該是一只“真的煮熟了的鴨子”。
安倍政府到處強調日本制造的高質量,言外之意是“中國只有低價格”。其實,日本在向相關國家推銷新干線及發電廠的時候,一點也不吝嗇。2015年日本追加數億日元的預算,用以邀請國外2000名高鐵及火力發電站的專家、企業家來日本考察,增加對日本企業和相關技術的好感和信任。不光“請進來”,經產省還選擇“走出去”,向新興國家派遣技術專家去推廣日本技術。有經產省官員對《朝日新聞》記者說,從2015年開始要培養約4000人,“在金錢及速度上,日本不僅會有很大改進,在人員培訓上也會發揮日本的強項”。培養大量的親日派技術專家、企業家后,今后日本在亞洲國家推進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時便多了一股重要的支持力量。
其實,亞洲國家在社會基礎設施方面的需求非常大。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對2010年到2020年的亞洲各國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有一個大致推算,8萬億美元是亞開行得出的數字。這不是一個國家能壟斷的業務,如果日本過分地在亞洲基礎設施建設上強調與中國競爭,并不具有實際意義。
安倍要在亞洲發起與中國的全面競爭,撇去日本國力與中國比一天天要弱下去不說,光看亞洲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比如日印高鐵8年也就150億美元而已,和亞開行說的平均每年8000億美元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一位將要去印尼工作的日本政府官員,在和筆者談到印尼、印度高鐵項目時,說出了一句與安倍內閣多少有些不同的內心話:“日本與中國,該在亞洲合作。”
日本一家商社的副總也對筆者說:“我們在緬甸的工業園區只有兩平方公里,如果和中國合作的話,完全可以做成10平方公里的大工業園區。”這表明,在一些日本政商人士看來,無論是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規模還是速度,日本單打獨斗的實力都畢竟有限,而日中合作可以把事業做得更大。(作者為陳 言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