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101號殲20
近日,網絡上出現編號為2101的“黃皮”殲-20戰斗機的模糊照片,而這被網民視為殲-20投入小批量生產的證據。專家認為,四代機的系統復雜,試飛時間長,從2011年驗證機首飛至今只有不到5年時間。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那么在世界范圍來看,可以說殲-20的研制進度是非常快的。不過,從美國的F-35發展經驗來看,殲-20很可能采取小批量裝備試用,然后邊完善邊改進的模式。
2101號殲-20現身網絡
網絡上出現的這架殲-20飛機與之前曝光的照片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戰機的編號由20XX變為2101,二是該機涂裝為黃色底漆。
迄今為止,殲-20各種原型機、驗證機的機身編號經歷了三次變化,也體現出殲-20的不同發展狀態。最早首飛的2001號飛機被認為是技術驗證機,包括2002號殲-20都擔負這一任務。其使命有些類似于美國在研制F-35之前發展的X-35,主要用于驗證四代機的核心技術,例如隱身氣動布局、結構設計等。很顯然,2001號和2002號的試飛表明其設計是成功的。
2014年出現的2011號被認為是殲-20進入原型機狀態的標志,原型機主要用于定型試飛,對試飛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小幅度修改。中國互聯網上一種未經證實的說法認為,2017號原型機于今年11月完成首飛。如果這一說法屬實,那么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先后有7架原型機投入試飛,速度在中、美、俄中可能是最快的。而2101號殲-20從編號上看,狀態發生新的變化,這也是外界將它解讀為第一架批量生產型殲-20的重要原因。
有國內網站認為,這架戰機以黃色底漆狀態進行首飛,有可能是因為“殲-20進入了試量產階段”。不過,也有分析認為,這與戰機是否批量生產關系不大,之前殲-20的原型機也應該有這層黃色底漆。不過,原型機和驗證機的涂裝工廠自己可以確定,而如果裝備部隊,涂裝就需要由軍方確定,這或許是目前仍保留黃色底漆的原因之一。
殲-20狀態趨于穩定
目前從照片來看,這架殲-20的外形和網絡上曝光的近期開始試飛的2017號原型機并未發生明顯變化。這說明殲-20的氣動布局基本確定。
從殲-20的發展歷程來看,最大的外形變化是在由2001號驗證機到2011號原型機過渡的過程中。這些變化包括進氣口外形、垂尾切尖處理、座艙蓋增加加強金屬條等,應該是驗證機在經歷多次試飛后,在隱身和進氣效率、機動性上綜合考慮的結果。從2011到2017號原型機,也有部分型號有較小的改動,這都是不斷完善的正常措施。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27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從目前的外形上判斷,殲-20無論是總體設計還是細節處理,隱身設計均高出俄羅斯T-50一籌。另外,戰機氣動布局設計更適合超音速巡航。但受限于當前采用的發動機,該機可能還無法達到超音速巡航能力,機動能力也會受到限制。
據這名專家介紹,四代機更像一個會飛行的電腦。F-35戰斗機的源代碼有上千萬行。無論是雷達、導彈還是飛機在不同狀態下的控制,均通過電腦軟件完成。而如此大規模的軟件,很難短時間試飛完成。所以F-35不得不先試飛低版本、功能較少的軟件版本,然后逐步進行升級。不排除殲-20也采取這種模式的可能:邊試飛、邊試用,試飛完成后,再為裝備部隊的型號進行升級。
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名專家認為,如果殲-20進入量產的消息屬實,那說明殲-20的研制進度非常快。按照這樣的進度,殲-20可能比T-50更早裝備部隊。據俄衛星網27日報道,T-50將于2017年服役。不過該專家也指出,這并不意味著殲-20試飛進度就超過了T-50。這還與試飛的課目多少以及飛機目前的完善程度有關系。即便殲-20進入量產,也并不意味著殲-20各原型機任務的結束,有的原型機實際上才剛剛首飛。未來,原型機很可能將逐步拓展殲-20的飛行包線,使其逐漸向設計指標靠攏。另外,從性能上看,由于目前的殲-20很可能仍裝備第三代渦扇發動機,它距離最終設計指標仍然有差距,只有安裝上推重比為10的發動機,殲-20才能算是一架完美的四代機。
專家認為,作戰部隊裝備后,一方面可以通過試用,發現更多問題并進行改進,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部隊盡快熟悉、掌握四代機,為大批量戰機服役培養種子飛行員,積累經驗。作戰部隊往往可能發現一些試飛員很難發現的問題。比如,作戰部隊的飛行員會從作戰的角度來考慮某一功能和設計是否合理,有的功能設置日常使用沒有問題,但戰時就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