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東南亞國家成立東盟共同體,旨在平衡地區權力和財富,以及取得更大國際影響力。成員國通過削減貿易關稅,降低勞動力、服務、資本流動成本等方式加強經濟聯系,預期在2030年之前,將2.6萬億美元的經濟總值翻一倍。東盟十國目前人口規模為6.22億。
東盟明日“建成”是落實其路線圖的既定之舉。早在2003年,東盟就宣布要在2020年建成以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為三大支柱的東盟共同體。2012年,東盟領導人決定共同體建設加速,將2015年12月31日設定為建立東盟共同體的最后期限。期限已到,“建成”也就不意外了。
東盟的建立一直獲得美國支持。作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奧巴馬政府希望東盟的建立可以制約中國在亞洲日趨強盛的軍事和經濟影響力。
美國-東盟商務理事會會長Alexander Feldman表示,我們告訴東盟成員國,既要有集團策略,也要有成員國的獨立策略。
換言之,既要集體利益,又要個人利益。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稱,東盟作為一個地緣政治集團,和1950年代的歐盟非常像。但東盟不打算建立自己的貨幣體系,跨境金融和交通服務也尚在進程中。近年來,東盟國家逐步削減成員國進口關稅,但進口配額限制和外籍工人的語言問題始終難以克服。
東盟的成立也引發了成員國內部的一些擔憂。進一步削減進口關稅可能導致菲律賓、印尼的制糖業受到泰國的低價沖擊;越南的汽車組裝工業不得不面臨印尼和泰國的競爭;印尼等收入較低國家擔憂人才流失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收入較高國家。
《華爾街日報》援引一個跨國公司副主席稱,任何降低摩擦成本、關稅和貿易壁壘的努力都可以幫助跨國公司雇傭更多人來擴張業務。
而對于擔心菲律賓制糖業受到國外低價沖擊的影響,菲律賓官員則表示,該地區正在改變依賴制糖的單一化經濟,積極發展多元化經濟。東盟共同體的成立對這一進程有所幫助。但同時,這會使傳統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制糖工人備受壓力。
“東盟共同體的形成一定會有贏家和輸家。消費者和工業產業會從更低的價格中獲益,但可以預見,大量低薪酬工人的日子會更難過。”《華爾街日報》援引菲律賓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oehlano Briones這樣表示。
最近幾年,相較于插手東盟的事,美國更希望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TPP),作為另一經濟集團,協助美國外交政策完成在亞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