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报1月12日报道,近日,不少蓝营“铁粉”出现焦虑、紧张、失眠的症状,纷纷到医院挂号,诊断结果为“选举症候群”。
“选举症候群”,泛指民众因选举议题出现失眠、焦虑、暴躁、暴力倾向等现象,原本就有躁郁症、恐慌症或焦虑症的患者更是高危险群体。
自去年“大选”开战以来,南台湾绿营选情始终保持优势,让处于劣势的蓝营支持者坐立难安,距投票日越近,焦虑情形越严重。根据目前选情,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蔡英文胜算最大。高雄市义大医院精神科医师王圣威忧心,选举结果出炉后,蓝营罹患此症的病人可能会病情加剧。
笑容背后,是愁容吗?
“选举症候群”的临床表现可谓五花八门。据王圣威介绍,一名名60多岁女性退休公务员,长期支持蓝营。由于蓝营屈居劣势,她一直紧张得吃睡不安宁,甚至有段时间,她不敢看电视,心情波动甚大。她最担心选后自己的退休金是否不保。
一名中年男子热衷社区工作,身体健壮,结婚3年性生活圆满。投入助选几个月来,常常盯着政论节目看。虽然房事天天来, 但却容易发生早泄,而且晚上睡觉不安稳,妻子半夜常被他高喊“冻蒜”惊醒。也有夫妻因支持不同政党,分房而卧。
王圣威表示,最近因对选情焦虑求诊的民众中,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包括失眠、呼吸短促、头痛、食欲变差等。过去这类“选举症候群”患者中,有严重到产生妄觉、幻想甚至寻死的地步。
他奉劝已有症状的民众,选举倒数时刻要远离“刺激源”,别太专注于政论节目,不看、不聊政治话题,让作息保持常轨,并可借助“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调整情绪。
中国时报1月5日报道,精神科医师黄伟俐表示,通常选前出现“选举症候群”的患者,大多是两位候选人的选情处于伯仲之间,会让各派支持者感到焦虑、不安,但这次“总统大选”双方差距较大,各方支持者大多心里有底,选前求医患者不如往年多。
“选举症候群”在岛内早已不是新鲜事,观察者网查询后发现,无论是中央公职人员选举,还是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只要一到选举的时间节点,都会涌现有关“选举症候群”患者激增的报道。
2004年“总统”选举中,“连宋配”极有可能问鼎大位,但最终时刻,“水莲配”因两颗子弹意外当选。同年4月,《远见杂志》刊文称,如此戏剧性的结果令许多人无法接受,民众集结在“总统府”前抗议。电视不断重播这些激烈冲突的画面,许多民众产生失眠、心悸、胸闷、恐慌和焦虑的症状,甚至出现忧郁、躁郁的倾向。
台北市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医师方俊凯认为,选后令人担心的不只是民众的情绪问题,还有很多人的思考逻辑出现偏差,譬如蓝营坚信绿营做票,绿营则认为蓝营输不起。这种两极化的思考模式可能会埋下社会不安的因子。
高雄市长庚医院神经科主任文荣光医师,从群众、政治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观察,认为目前台湾的政党已经像宗教信仰一样深植民心,支持者“信得愈深,就愈容易被催眠和煽动”。
前年“九合一”选举前夕,新北市天主教耕莘医院精神科医师杨聪财就表示,前来求诊的民众较平日增加2至3成,几乎全是“选举症候群”。
杨聪财指出,选赢开心一天,但选输可能难过一周或一个月,通常选后忧郁个案会增加,曾有患者严重到视选输为世界末日,出现烧炭自杀的念头。
台北市振兴医院耳鼻喉部医师陈思齐还提醒,选举造势活动增加,噪音超过90分贝,可能引发不适,短时间或许尚可忍受,但长达好几个小时,恐出现头晕、耳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