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艾米莉·狄金森:花园中孤独的诗人

2016-01-12
来源: 凤凰读书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的世界,于我,本是个陌生的世界。我读诗不多,她的诗,晦涩难懂,有的虽然机灵顽皮,我却偏偏只能读轻松快乐、通俗浅显一类。然而,越是陌生,便越是觉得好奇。逢春日艳丽时,我们拜访了她的出生地——麻州西部的安姆斯特城(Amherst)。     

一 花卉和自然

以为我们住的地方已经是很“乡下”了,沿着二号公路往西开,才知道还有比我们更乡下的乡下。春日里,树叶刚刚挣扎着要长出来的样子,红的黄的居多;也有很多高高低低的丘陵,汽车忽上忽下,甚至有点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刚刚读过艾米莉•狄金森一些关于死亡的诗,总是觉得有些压抑和郁闷。看过她的居住地,在她曾经忙碌过的花园中徜徉,大约是节令的魔力,她的人,她的诗,骤然都带上了春天的生气和温存。

安城街道两旁的房子都很低矮、谦恭,相形之下,狄金森家的房子很高大、气派。艾米莉•狄金森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她的父亲当年是镇上的头面人物,著名的律师,担任过马萨诸塞州的州议员和美国国会议员。

一直知道艾米莉•狄金森离群索居,想象中,她的家一定是在丛林深处。其实,她家离镇中心很近,步行几分钟即可;唯一的特别之处,就是她家和毗邻的哥哥家,都是以高大的松树为篱笆,把房子从大街上遮挡住,多少有了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况味。艾米莉的时代,安城虽然较东部的波士顿偏远、保守,却也有许多活跃的学术和社会生活。春意盎然的时候,更难让人想象她的孤寂和落寞。

艾米莉确实也不是如旧的传记里描写的那样孤独怪癖、全然不食人间烟火。2004 年出版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花园》一书,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另一面:艾米莉十分热衷于园艺,写诗之外,养花种草是她的另一主要“职业”。书中罗列出了艾米莉曾经侍弄过或者采摘过的花草,数一数,有六十六种之多。狄金森三分之一的诗歌、一半的信件中,都热情地提及过她最喜欢的野花,从普通的花卉如雏菊和龙胆,到她温室里那些珍奇的栀子花和茉莉花。

狄金森对园艺的了解,使她能够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选择适当的象征符号,用不同的花来象征爱与恨、善与恶、死亡与永生。按照十九世纪的花卉字典,她给每一种花都下了具体的定义,将朋友、家人和爱人与不同的花卉一一对应起来,并在诗歌中大量运用花卉作为比喻和类别。她的诗歌,在朋友间“发表”的时候,大部分是用一朵花别起来,或者是将诗藏在花束中间,不同花卉的选择,本身就传达着一种信息。

如今的花园,看起来不大,草地有些稀疏,和那些靠化肥催养的绿得发假的草地相比,显得有些消瘦。零零星星的小花小草,也显得有些弱不禁风。

转过一面墙去,房子的另一侧是花园,艾米莉曾经在这里劳作;花园中央,是一株极老极壮的白橡树,看起来比艾米莉生长的年代还要古老。艾米莉一定曾经在这棵树下来去,也一定从她隐居的楼上的闺房,眺望过这棵树和树后的风景。从花园方向转过来,房子的另一侧,是一株醒目的玉兰花,正要盛开的样子。

我家旧居的院子里,在差不多同样的位置上,也有一棵差不多同样老同样壮的橡树;那所房子门口也有一株玉兰,比眼前这一株略大些,也比它开得大约早个一两天的光景。相同的花和树,一下子就将过往的诗人拉回了今天。

二 远离社会

艾米莉生活的时代,她父亲拥有的土地大概有十几英亩。眼前的两家院落,加起来似乎不够这么大:旁边很近处,就是邻家的房舍,对面一家装饰很花哨的小旅店,大概是专门为了来探访诗人的客人而开设的,半圆形的招牌上写着Amherst Inn(安城旅店),初初一看,极像是Her Inn(她的旅店)。艾米莉在少年时代也曾经是个天真快乐的小姑娘。上学的时候,她机智灵巧,善于模仿,写作很优秀,也很用功,成绩也很好。她学的科目也十分丰富:数学,化学,天文,修辞,生理学,古代史,文学,无所不包。

艾米莉深爱她的父亲。但是,父亲永远不在家:他忙着他的公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对家庭的贡献主要是经济供给,而不是感情支持。母亲也不能成为她感情的支撑。艾米莉的父亲只见过她母亲两次就向她求婚,因为这个女性符合自己的理想:沉默寡言,被动,内向,善良。艾米莉的母亲胆小怕事,没有主见,无法和丈夫和孩子交流。她身心都不健康,长年忧郁,永远充满了对死亡的焦虑。她的三个兄弟、母亲和很多表兄弟姐妹都死于肺结核,在她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婴儿存活率也很低。从她那个忙碌、冷漠的丈夫那里,她也得不到安慰,就连艾米莉也不同情她:“我从来就没有一个母亲……”

死亡笼罩着艾米莉的母亲,也给整个家庭蒙上了沉重的死亡气息。1850 年,艾米莉二十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病倒了。医生诊断说她的病是急性神经痛,有些人却相信是严重的忧郁引起了她的身体虚弱。她的病况,和我读到的爱默生夫人的状况很类似。

由于哥哥在上学,母亲身体又不好,艾米莉就承担了许多本该由母亲承担的义务。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等,都是由她来写信。从此,她越来越与世隔绝,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变成了写信,写诗。她一生中唯一的长途旅行,是1855 年去过一回华盛顿DC,访问她担任国会议员的父亲。

当然,艾米莉与世隔绝,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她自己。她天性十分敏感,性格也十分复杂:她既胆小怕事、服从、柔顺,又强硬、直率、独立、争强好胜。分别、死亡、疾病,母亲极端内向、父亲频繁在外,都使艾米莉常常感到忧郁和压抑。

艾米莉的生活逐步走向孤独。首先,她的身体状况恶化,不断地咳嗽和长期的喉痛,使她一次又一次退学。我们今天可能认为喉痛无足轻重,但一百多年前,肺病是时代病,是不治之症。艾米莉•狄金森的性格在她二十二岁那一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寻找各种借口不去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尽量回避一切人。她从1858年开始完全隐居,那一年她二十八岁。从那以后,独往独来就已经成了她的生活方式。

到她三十岁时,甚至连老朋友来访,她都要躲进自己的房间。她的活动范围也逐步缩小:“我不离开我父亲的院子去任何人家,也不去镇上。”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只穿白衣服,只在黄昏时在家门口散步,最后连散步也不去了。她躲在家里,来客人时,只偶尔从门帘里或楼上的晒台晃一晃身影,即使医生给她看病,她也只允许他在她远远走过时,匆匆地观察一眼。

远离喧嚣的人群和家庭生活的压力,使艾米莉•狄金森能够秘密地在自己的“鬼屋”里,用诗歌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用“受伤的驯鹿”的形象,表达了内心与生俱来的伤害和痛苦。

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写过一千七百多首诗,公开发表的却只有六首。许多景仰她的人说她是有意寻求籍籍无名,这是有些拔高了。为了给自己的诗寻找知音,她于1862年将自己的诗寄给了托玛斯•亨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请他评价自己的诗歌是否有生气(alive)。亨金森是个战斗英雄,而在文学上,充其量不过是个三流文人。他喜欢她的诗,但并不能完全懂得她的诗歌的真正内涵。他只是觉得她的诗太与众不同,并建议她永远不要发表。这大约是狄金森生前发表不多的主要原因。

艾米莉•狄金森十分尊重亨金森,她写给亨金森的信件,风格总是十分谦恭、仰望,偶尔有旁人向她索稿,即便她有发表之意,也都因为他的劝阻而作罢。只是在她于1886 年去世后,她的妹妹才促使亨金森和梅贝尔•卢米斯•托德(Mabel Loomis Tood)一起编印了她的第一本诗集。诗集一出,马上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过,今天看来,艾米莉•狄金森一生与世隔绝,没有名声和发表的困扰,对她的创作反而是有利的。

【书籍信息】

书名:新英格兰人文之旅

作者 :杜先菊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 :38.00

出版时间 :2015.11

作者介绍

杜先菊 湖北武汉人。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曾赴英国牛津留学,年余后转至美国波士顿继续学业,获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定居波士顿。工作、家务之余,亦致力于文学和社科书籍的翻译与写作。

内容简介

新英格兰地区贯穿着美国的两条命脉。这里既是美国的政治摇篮——独立战争催生了美利坚民族,也是美国的精神摇篮——爱默生的《美国学者》,宣告了美国独立人文精神的诞生。作者杜先菊在波士顿居住多年,求学期间,承蒙周遭各校名师们耳提面命,课内课外大量阅读,对曾经在这里居住和创作过的人文学者和作家们的生平和作品耳熟能详。捧读之余,亦借近水楼台之便,拜谒先贤们的故居和长眠之地,历史掌故,侃侃道来,书籍电影,娓娓道去,更配有实地照片和访问攻略。捧此书一册,有幸来访者,即可按图索骥,寻访名胜;近期无缘来访者,亦能通过图片文字,神游美国的精神家园;长居者,更可于工作学习之余,深入领略此地的人文底蕴,挖掘遍地可见的人文宝藏,了解美国精神的来龙去脉,真正融入这片新大陆。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