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新界山清水秀,除了市民和旅人踏青之處外,亦是藝術家們尋找靈感題字作畫創作之地。1983年,青年油畫導師許昭奇由汕頭重踏出生地香港遊覽,被香港水天一線景色所迷戀,翌年,許昭奇來港定居便有以畫筆繪出香港綺麗風光想法,但迫於瑣事纏身,直到2013年開始用近兩年時間,足跡遍及大澳、東平洲及南生圍等多處景區,完成首批不同題材的油畫20多幅,部分油畫更為中國美術館、港大美術館及徐悲鴻藝術委員會所收藏。去年12月7日至今年2月25日香港賽馬會假新界鄉議局展廳舉辦《市外桃園·許昭奇新界風光油畫展》的慈善義賣活動。
鄉議局展廳辦義賣畫展
甫入新界鄉議局千尺展廳,所見《市外桃園·許昭奇新界風光油畫展》展現大澳、橋咀島、塔門、東平洲、大尾篤、馬灣及南生圍風光的20多幅油畫,是徐悲鴻藝術委員會會員、香港油畫家許昭奇在港30餘年來,從事油畫藝術創作底蘊的真實寫照。許昭奇介紹,油畫中大澳系列之小紅船,創作除了反映河湧水面光影、河床的棚屋,更表示紅色漁船尾貼著保平安的紅紙,通過這個細小環節折射漁民的生活;東平洲龍回頭的創作,彰顯香港所特有的地質特徵成為世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村邊舊屋的創作,是都市中不能找到的寧靜舊屋,石鋪空地上彷彿家禽滿地走的農家生活,故再創作時畫上幾隻小雞。另幅油畫中能看到棚屋曾被火燒過的痕跡。許昭奇介紹三伏天在塔門忘情地畫疊石時,不吃不喝,待完成創作即中暑,好在隨行朋友援救。蠔湧則是湧水水秀山青。
不惜花時間找更好背景
2015年即將逝去最後一日,記者隨許昭奇戶外寫生,領略他的藝術底蘊。許昭奇肩挎沉甸甸的畫架再次到大澳寫生。按原計劃下午1時許開始,許昭奇帶著記者沿舊鹽田引橋到對岸南湧、番鬼塘、牙鷹角、萬丈布至二澳村稻田寫生,估計單程需近1小時30分。當許昭奇行至舊鹽田引橋已發現滿目紅樹林的舊鹽田是中景作畫預選景區,之後,許昭奇繼續尋找更佳景致,當時由二澳回來的遊人稱,該村中稻穀已收割無景可看,許昭奇雖於山徑行走1小時,當聽到二澳情況後,他便決定折返舊鹽田引橋,以紅樹林為題材作畫。
藍天青山一筆一筆現畫布
他表示,戶外寫生時受景點欠佳、天氣等因素影響,時常會走冤枉路。再次來到舊鹽田引橋的他,支起畫架,邊準備顏料邊告訴記者,此地近處是鹹淡水河湧,在陽光之下,水面呈現多種色澤,將視線由水面移向遠處是一大片綠油油的紅樹林,當視線跳過紅樹林,山腳上便是村屋,白色牆身,明黃或藍色屋頂,最後將視線由村屋移向更遠方則是青山疊嶂。許昭奇表示,無論從明度對比、色調冷暖、空間等均符合油畫視覺基本元素,而藝術創作時,在畫中河湧上畫上一條小船則是一幅完美畫卷。許昭奇講完便拿起畫筆在顏料抹抹,然後,揮筆於畫布之上,自下而上,先畫上藍天、青山,逐步向畫布下面展開,2個小時一氣呵成,一幅靚麗油畫寫生躍然畫布上。
曾獲全國美展優秀獎
許昭奇雖於1947年香港出生,但因各種原因,3歲回到汕頭生活、學習,於具有百年歷史的韓山師範學院美術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1983年首次重踏出生地香港,竟發現香港有著與汕頭一樣的水天一線的迷人景色,翌年,他因父親團聚來港定居,在港初期創作靈感源於都市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金融風暴等,故作品揭示繁華外殼下的急躁、緊張、徬徨、無奈,以及與發展和保育有關的社會現象和矛盾,其代表作有《春雨》、《流》及《舊貌新顏》,《春雨》更獲第11屆全國美展優秀獎,許昭奇藝術創作獲業內認同,成為香港美協創會會員,香港青年協會(徐悲鴻藝術空間)美術教師,香港金聲藝術中心美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