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報告指出,網絡技術沒有把經濟機會和公共服務帶給更多人,反而擴大了不平等,甚至加速了中產階級就業機會的流失。該報告說,中國有全球最多的互聯網用戶,其次是美國和印度。
以下為報道全文:
互聯網能拯救世界嗎?
在有些地方,互聯網有助于遏制腐敗,鼓勵更多的女孩上學,還讓公民能監督選舉中的暴力事件。
但據世界銀行周三發布的報告顯示,這一技術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并沒有以許多人所預期的方式,擴大經濟機會、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相反,報告悲觀地警告說,互聯網的創新擴大了不平等,甚至加速了中產階級就業機會的消失。
“數字技術在迅速擴散,但經濟增長、就業機會及服務等數字紅利滯后,”世行在宣布這份報告的新聞稿上說。
報告尖銳地指出,那些已經富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能夠利用互聯網經濟的優勢,但盡管互聯網的覆蓋在擴大,全世界仍有60%的人口不能使用網絡。
該報告說,中國有全球最多的互聯網用戶,其次是美國和印度。
世行的調查結果是在技術行業急于通過各種新方式擴大互聯網接入的時候發布的,技術行業有時往往將自己視為世界上最困難問題的解決方案。谷歌(714.72, 14.16, 2.02%)的潛鳥計劃(Project Loon)旨在用一大群氣球將無線信號發射到尚無互聯網接入的地方。Facebook也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用戶提供了使用范圍有限的萬維網,但因此受到的強烈批評,尤其是在印度。
“正在投資數字技術、以及與之互補的模擬技術的國家將獲得顯著的紅利,而其他國家有可能會落后,”報告補充說。“沒有堅實基礎的技術具有創造不同經濟命運、更深刻的不平等,以及侵擾性政府的風險。”
報告的結論是,一個社會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取決于該社會的性質。
報告發現,在某些國家,婦女被勸阻不要上網,而且,在南亞地區的所有國家,婦女擁有手機的可能性很小。世界上仍有20%的人口是文盲,這些人也完全不能利用互聯網。在發展中世界,技術產業雇傭的工人幾乎還不到全部勞動力的1%。在富裕國家,雖然技術產業雇傭3%至5%的勞動力,但他們仍僅占總就業人數的一小部分。
據世行的調查,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國家通過了隱私保護法,但其中只有51個是發展中國家。
世界銀行表示,其在信息化項目上已投資126億美元,世行呼吁各國讓互聯網的使用變得“普遍、負擔得起、開放,而且安全。”但世行也不遺余力地表示,光是擴大訪問并不足以讓公民受益。世行還建議允許公司競爭,提高工人的技能使他們能夠獲得新的就業機會,以及讓政府機構承擔責任。
“這三個互補條件 — — 有利的商業環境、雄厚的人力資本,以及良好的治理 — — 聽起來很熟悉,也本應如此,因為它們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報告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