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宋清輝:傳統產業要大膽轉型

2016-01-18
来源:香港商報

宋清輝

工人進行打磨切割作業。新華社

  【香港商報網訊】在2016這新一年里,中國經濟增長壓力或許更為嚴峻。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受到媒體的熱捧,而傳統產業則稍顯落寞。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傳統產業還能否作為經濟支柱?中國經濟的最大動力何在?本報記者對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進行了專訪。宋清輝認為,在當下新舊產業更替的大背景之下,雖然傳統產業的支柱地位在下降,但是它仍舊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另外,在國企改革這一話題上,宋清輝認為,國企對於穩定社會經濟并對其進行宏觀管理,仍有著重要意義,國企改革要遵循市場化,但國企不能取消。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

  人物簡介:

  宋清輝,著名經濟學家。《法治周末》、《證券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特約評論員,在新華網、信報月刊等海內外多家媒體開設有專欄,2015年曾獲得證券時報社「最具影響力財經觀察員獎」。此外,還擔任中國品質萬里行社會品質監督員、中國50人獨立經濟學家論壇首位副主席、中信金融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體制與金融市場,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

  傳統產業仍是發展動力

  《香港商報》:目前中國傳統產業的企業,大批倒閉或者半死不活。有學者認為,對於這些傳統企業,該倒閉就讓他倒閉,專心發展新興產業。也有學者認為,應找出讓傳統行業重新煥發生機的辦法。您怎麼看待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產業在經濟中的地位?

  宋清輝:雖然傳統產業的支柱地位在下降,但是它仍舊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傳統經濟的體量還是比較大的,新興產業代表新的經濟成分雖然一直在野蠻增長,增速較快但體量相對較小,還無法與傳統經濟相提并論。中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轉捩點,一味地強調新經濟的增長速度亦是違背市場規律的。

  中國的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還在進行中,新四化正在給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地動力,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正得到發揮。中國目前以地產業作為支撐的經濟,仍在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繁榮五年可能還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未來的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一定得靠西部、依靠傳統經濟。

  《香港商報》:您怎樣看待傳統產業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之間此消彼長的對比?

  宋清輝:我們可以想象一下300年多年前的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當時人類進步的推動器落在了蒸汽機的身上。兩百多年前,機械成為推動時代進步的重要力量。一百多年前,電氣的來臨讓人類發展突飛猛進。幾十年前,自動化成為實體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數百年的時間過去了,基於這些實體產業的生產工藝雖然經過了不計其數的優化,但其最本質的生產制造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實體經濟的發展基於在一根主軸上,零件拼裝、動力結構優化以及資源使用,提高了工業生產的生產效率和生產品質;而不斷讓人與人之間溝通以及產品銷售更為高效、快捷的渠道,雖然這種渠道的原理完全不同,但確確實實讓這個世界越來越緊密。

   馬雲,這位互聯網界的大咖,在去年9月的某個論壇上能夠說出「未來30年屬於傳統企業」這樣的話,表示他確實看到了傳統經濟的魅力所在。實際上,我認為傳統產業并不意味就是落后、思想陳舊的產業,服裝制品、金屬冶煉、房地產都是傳統產業,這些產業在千年以前就已存在并發展到了今天,而且還將繼續無期限發展下去。就算互聯網再能創新,也無法憑空變出衣服、金屬和房子。但我們可以利用它組織傳統企業新的結構、打開新的思維模式,透過規模化、流程優化等形式進行改變。這就是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還得依靠傳統經濟的道理。

  作為中國版工業4.0的規劃,《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中國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其中重點就是通過互聯網來優化制造業,以此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從世界歷史進程來看,制造業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點、難點和出路。如果缺少強大的制造業能力,互聯網再先進可能也沒有實際的作用,或許只適合用來查資料、玩游戲、聊天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這一虛擬溝通平臺在未來某階段一定會被時代所淘汰,但現在我們還需要充分結合互聯網以及傳統行業的優勢,以此來創造更為強勁的生產力,這是因為互聯網和傳統產業融合將是未來經濟增長新動力。因此,看似是互聯網改變生活,其實是互聯網改變著我們的習慣,而傳統產業的進步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部分企業可先試轉型

  《香港商報》:但是目前傳統行業,特別是實體經濟領域的困難是有目共睹的,要如何破局?與發達國家對比,中國的市場制度的設計是否有阻礙實體經濟發展的一面?除了保持傳統行業的發展,技術與制度的創新也很重要,但是創新極度依賴人才,目前中國又面臨著高端人才流失的現狀,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宋清輝:從發展中國家過渡到發達國家,各個都會面臨轉型的困境。人們指出的傳統行業實際上也在進行產業升級,如服裝生產、器材加工等行業,這些傳統行業不會也不可能在數十年內被取代,目前一些觀點將實體經濟處境艱難的問題歸罪於傳統行業過於片面。

  此外,一些傳統制造業生產的品質差、成本低的產品依然能被低消費者人群搶購一空,依然能為GDP做貢獻。而相反,一些新興實體產業生產制造的產品在市場上未必能形成有效供給。目前實體經濟處境艱難的主要是因為企業對市場發展過於樂觀、決策出現失誤,實體產業與消費者市場形成的供需失衡,是實體產業進入困局的一大原因。

  還有人把實體經濟的萎靡歸罪於制度缺陷。實際上,中國市場制度的設計并不是實體經濟萎靡的主要原因,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發達國家從歷史規律而言也必然先要經歷發展中國家階段,但很少人見證了這些發達國家建設過程中的艱難,中國現在也處於這種轉型過程當中。

  至於如何破局,轉型不能一哄而上,需要一部分企業率先進行嘗試,如果失敗則進行新的嘗試,如果成功則復制成功的經驗,繼而慢慢實現全行業、全產業的轉型。整體的轉型期也許不止一個五年規劃,也許要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在全產業逐步轉型的過程中,中國需要繼續加大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品質,為后續發展打好基礎。

  轉型需要引入新的技術和制度,因此也極需人才。中國的人才戰略已開始實施,相信將為傳統行業的轉型做出有力貢獻,這些人才包括自行培養、海外培養以及海外引入的人才。

  新興產業經增新力量

  工人在河北宣化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特種紡織企業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

  《香港商報》:目前,新興產業的發展能否對中國經濟形成有力支撐?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何在?

  宋清輝:只要是成為歷史的產業都是舊產業,在這些舊產業上取得進步、創新或是能夠在未來取代的產業,被稱之為新興產業。國家政策確定的七大新興產業,分別為節能環保、新興資訊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

  這些產業是否能夠支撐起中國經濟的大局還不好判斷。但從人類歷史來看,前三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技術、方法、機器、產業取代了以往,數年或十數年后便實現了更為高效的工業生產,從推動單一區域經濟發展到刺激全球產業共同發展。從理論上看,七大新興產業在目前都存在有效需求,分析也認為這些行業在未來也存在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能夠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力量。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已初見成效,光伏幕牆、薄膜發電、清潔能源等技術已開始被多種行業所使用,這也讓人們開始期待低成本時代的到來。而且,這種低成本不僅是指原材料價格不高,還代表能夠減少污染、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等等,是整體進步的表現。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在於人,雖然經濟增速下行,但放眼全球市場來比較,中國經濟表現相對強勢。在中國科教文衛實力增強、國際地位上升、綜合國力擠入世界前列的背景下,雖然出現了一部分人才流失現象,但依然有相當多的人才留在中國參與實體、金融、互聯網、新興產業的建設。這些新興行業人才的不斷產生,將在中國經濟新常態、逐步進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完成新老交替,源源不斷的后續人才將為產業注入新鮮血液。

  三駕馬車皆有羈絆

  《香港商報》: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有人看好,亦有人看衰,您能否說一說中國經濟在發展的道路上,存在哪些陷阱?

  宋清輝:近來對中國經濟悲觀的評論確不少,這些評論在十幾年前就有,但實際情況表明中國經濟并沒有那麼脆弱。

  投資需避粗放產業

  中國經濟在發展的道路上最需要防範的投資陷阱。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可以作為快速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但投資還是極有可能創造大量泡沫和剩餘。從2008年推出的4萬億來看,很多投資資金投入了低產能產業當中,創造了生產附加值較低的產品,這不僅令后期的經濟增長乏力,還帶來附加傷害如高能耗、高污染。中國未來投資需要避開那些粗放型產業、重復建設行業的項目,避免低水平、落后的產業。

  另一個陷阱是海外陷阱,也可以說要提防三駕馬車中的出口。一帶一路、亞投行國家戰略能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多的海外發展機會,但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沒有任何企業在實行海外戰略時能獨善其身。雖然中國國際地位在不斷增強,但海外貿易中存在的文化、法律、信仰、習俗不同容易導致各種各樣的摩擦產生。

  消費陷阱同樣需要注意,中國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就是為了實現供給和需求實現真正的匹配,但什麼樣的消費才值得制造供給去滿足,這又需研究。因為,并非所有的需求都是有效需求,例如大部分人都有呼吸新鮮空氣的需求,但這不意味便攜式空氣凈化器、防毒面具一定就有市場。不加判斷就通過需求創造供給,也可能創造出無效供給。

  因此,投資、出口、消費這三駕馬車都存在陷阱,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這三駕馬車,也需要繞過其中隱藏的各種「大坑」。

  國企要搞市場化改革

  《香港商報》:國企改革一直是輿論熱議話題,有激進的學者認為要取消國企。您怎麼看到國企對於中國的意義?國企改革應該遵循什麼路徑,要達到什麼目標?

  宋清輝:國企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柱力量。盡管說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企的行為,但國企基本上還是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運作,營利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企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

  轉型國家還需國企

  可以看到,美國現行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中雖然沒有「國有企業」的概念和統一定義,不過美國的「聯邦公司」是由聯邦政府全部或部分擁有和控制或者雖非聯邦政府擁有、但由聯邦政府特許資助、并受其控制或監督的組織,控制著對國家及極重要的產業。由於它經營規模較大,對聯邦政府穩定社會經濟并對其進行宏觀管理,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可見,連發達國家都需「國有企業」進行生產、運營,那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轉型中的國家更加需要有國企作為依靠。

  在股市中,很多人以為國企改革就是吸引民間資本或是員工持股,實際上國企改革的內容遠多於人們的想象。國企改革應該遵循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原則,要能夠經得起社會各界對其的檢驗,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堅持市場化方向,因此國企改革也必須往市場化發展,進一步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在市場化改革中,國企需要像民企一樣建立并完善企業制度與治理結構,要從體制和機制上強化國企的市場主體地位,又要增強其市場化運作的適應力和自覺性。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