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斯在接受彭博新聞社采訪(彭博社網站)
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道 外媒稱,華爾街著名投資家吉姆·羅杰斯在接受彭博新聞社采訪時表示,對于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中國是受害者而不是問題所在。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月12日報道,他說,關于中國的經濟狀況有很多指標可以衡量,盡管有的數據可能不像美國或者德國那么容易取得,但他去過中國很多次,跟當地人有很多交流,也參觀過很多中國企業,比較了解中國現在的情況。
他說:“中國的經濟發展確實比原來放緩了。但這是正常的,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也是這樣。”
當被問及對中國債務怎么看的時候,羅杰斯說:“我對整個世界在2016和2017年的形勢都感到擔憂。很多地方的經濟都不景氣。對那些把這歸咎于中國的人,我想說,中國是這種情況的受害者,而不是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他表示,真正的原因是美國——美國的央行,以及美國政府的債務不斷膨脹。中國就像其他所有國家一樣,是受害者。
當被問及中國是否面臨債務市場泡沫破裂時,他說,與2008年中國緩解世界經濟困境時不同,中國現在確實有債務,但不像美國、英國或葡萄牙那樣。
羅杰斯說:“如果你擔心這個,不妨看看美國吧。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債務還在不斷上升。我們可沒有外匯儲備。中國卻擁有驚人的外匯儲備。”
實體經濟調整取得進展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15日文章,金融市場再次對一個非常錯綜復雜的事件做出了過分簡單化的解釋。從最近的全球股票市場崩潰到下次衰退,外界把一切都歸咎于中國。
盡管中國經濟的規模和跨國連通性不可小覷,但其全球影響力要小得多。目前有兩股強大力量正在展開較量:一股是該國早已顯現出來的向新增長模式的過渡,另一股是蓬勃的金融基礎設施的必要發展。
與流行觀點相反,中國在第一點上正在取得相當不錯的進展,尤其是在把經濟架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調整方面。這些調整遠比過分看重總體國內生產總值更重要。錯誤地癡迷于總體增長的統計準確性也忽視了這個關鍵要點。
農礦產品超級周期的覆滅是個更嚴重的后果。動量驅動型的投資者(以及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樣的資源經濟體)遲遲意識不到中國擺脫農礦產品密集型增長的重要意義。
石油是最顯而易見的例子。煤炭的確占到中國總體能源消耗的大約70%,但該國在促進世界石油需求方面的作用也很關鍵。在截至2014年的10年里,中國石油消耗增長占全球石油需求總增長的48%。
隨著轉向低碳服務業引領的速度比較緩慢的增長,中國減少了石油消耗,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原油價格最近發生的暴跌。賤金屬和其他工業原材料價格也受到了類似影響。
盡管中國在調整實體經濟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但在金融改革的道路上遭遇了嚴重挫折。中國2015年的股市崩潰在2016年年初出現加劇,還殃及了其他主要股市。
更深層的問題不是泡沫迸裂本身,而是金融改革要務受到的影響。中國的信貸流一直過度依賴銀行,所以打造經由資本市場的其他融資途徑成為優先要務。由于新形成的債券市場太小,不足以填補這個空缺,所以注意力就轉向了形成一個可靠的股市。隨著股市陷入混亂,上述方案如今已不再可信。
人民幣接近合理價值
北京的貨幣政策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投資者得出了錯誤結論,認為人民幣最近對美元的貶值預示著新一輪競爭性貶值的開始,而這可能引發全面的貨幣戰爭,令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貶值風潮。當時的風潮使該地區陷入嚴重衰退,而且險些使全世界遭遇同樣厄運。
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大幅貶值10年后,人民幣如今更接近合理價值。中國此前的大規模經常項目盈余已有所減少,消除了人民幣被迫進一步調整的壓力。具體來說,盡管自去年7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降低了6%,但相對于2005年中期仍然提高了25%。就中國貿易伙伴的一籃子貨幣而言,所謂的實際有效匯率仍比10年前的水平提高了50%。盡管這表明中國有充分的理由抑制人民幣近年來大幅升值的勢頭,但發生更具破壞性逆轉的可能性仍然很低。
首先,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需要采取大得多的貶值幅度促進出口,才能抵消中國其他領域的下行壓力。
其次,這樣的貶值會違背北京從出口轉向國內消費的核心戰略。
最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剛剛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大幅貶值可能對該決定造成嚴重沖擊。
中國當然還面臨許多其他挑戰,比如負債過多、房地產市場失衡、產能過剩以及環境惡化。所幸這些問題在內部政策爭論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更艱巨的任務是實現經濟與金融結構調整之間的平衡。如果資本市場改革仍然停滯不前,經濟調整方面的進展就會受到阻礙。
與此同時,全球市場需要做好精神準備。好消息是,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憂慮太過夸張。對賣空市場而言,這可能是一種及時的寬慰。壞消息是,各國央行開始停止向市場提供人為支持(也就是數年來的量化寬松)。最終,這可能比又一場中國恐慌更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