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石钟山: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

2016-01-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21日电 “小时候我梦想成为英雄,后来,英雄情结无法施展,决心当作家写英雄。”近日,知名剧作家石钟山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回顾从军人到作家的人生历程。他说,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任何一部书籍或影视剧,都是既有娱乐功能又有社会功能的,“作为一名剧作家,我们应该承担历史责任,少一些娱乐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品质”。
  初衷:写给孩子看 任何一个年代都需要英雄
  近日,石钟山推出了散文故事集《重逢》,书中的故事均根据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改编。他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作品,也带着那么一点自传的性质。
  石钟山有过参军经历。在书中,他以抒情和略带戏谑的语言,写到了自己从小时候到青少年、再到成为军人期间看到和经历过的故事。作品以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情感。
  提起写书初衷,石钟山告诉中新网记者,想写给自己的孩子看,也想写给现在孩子们看,“我总是对现在孩子的成长怀有忧虑感,他们除了与手机、ipad为伴,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室内,童年的这种生活方式,跟我们那时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阅读方式、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能力,都跟我们那个年代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种现状,让石钟山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了许多担心,“我觉得他们这帮孩子接触自然太少,也许会变得孤独、自私,童年都变得‘类型化’而没有个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他们,父辈们是怎么成长的,也许会有些益处”。
  “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需要英雄的。即便现代社会,也会有各种突发事件,如果此时能有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高喊一声,带领大家反抗,也许我们的损失不会那么大,坏人也会有所收敛,增加我们社会的正能量。”
  情结:小时候梦想成为英雄 当作家后写“英雄”
  现年52岁的石钟山,自小生活在部队大院。他回忆道,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是一个英雄的年代,他们读的也是英雄主义的作品,耳濡目染之下,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英雄,“当时最大的理想不是考大学”。

想要当英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参军入伍。16岁那年,他如愿以偿进入部队,“那会儿,觉得自己就得参军,就会成为英雄。但是当了兵之后,又发现当不上英雄了,感到了深深的失落”。
  既然英雄情结无法施展,石钟山决定,当作家,“既然在现实中无法成为英雄,那就让我的主人公成为我笔下的英雄。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描写了一个被风雪困住的汽车兵的故事”。
  从此之后,石钟山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既有面对生死考验的解放军战士,也有一些和平时代的英雄。后来又担任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等热播电视剧的编剧,依旧是军旅题材,依旧是写部队、军人。他觉得,这样才能离着英雄主义更近一些。
  “其实,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一片热土,都有熟悉的领域和人物,我也是如此。少年时代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石钟山笑着对中新网记者说,他的作品,即便不写战争年代的故事,主人公的身份也要和部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我内心想抒发的一种情怀”。
  编剧:作为文艺工作者剧作家应该承担历史责任
  从开始创作至今,石钟山已经推出了不少作品,并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他本人还曾亲任《军歌嘹亮》的编剧。在采访中,石钟山也谈到了当编剧的心得,并对时下热播的影视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芈月传》,是一个热门剧,但收视率并不是太成功。其中有历史方面穿帮、不吻合的地方比比皆是。”石钟山举例说道,“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故事讲述也不是很流畅:想延续《甄嬛传》,但在历史事件演绎方面,又是一部‘男人戏’,又想迎合观众、又想贴合历史,这跟剧本成熟度不够、匆忙开机可能有很大关系”。
  石钟山认为,现在荧屏上的很多宫斗剧,并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情景和状态,不了解我们文化底蕴的人,很可能会产生误解,“这样可能确实有市场、能吸引眼球,但其实历史上这种勾心斗角的事情应该是有,却不是生活主流,宫斗剧是把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放大化了”。
  “至于一些偶像剧,还有市场上流行的所谓‘小鲜肉’,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看来,就是一些没有棱角、个性的平面化形象,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个‘阳刚’的故事,或者一批阳刚的小男孩出现在荧幕么?”石钟山质疑道。
  “算上此前出现的抗日神剧,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剧?这是一个文艺的话题也是一个社会的话题。”石钟山觉得,任何一部书籍或电视剧,都是既有娱乐功能又有社会功能,如果丧失掉后者,这个作品也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在,“剧作家作为从事编剧工作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历史责任,少一些娱乐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品质”。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