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阿瑪尼少年”被圍攻,該鼓掌嗎

2016-02-03
来源:環球時報

  深圳一名叫柳博的13歲學生與其他一些青少年“列席”市政協會議,他身著的阿瑪尼西服造成了引火燒身的意外。輿論進一步對他提議“加強素質教育,不要讓一張考卷定終身”強烈不滿,一些人把他的這句話類比成“何不食肉糜”,斥其作為富家子弟“要斷窮人子弟的後路”。

  一個13歲的孩子被家長以阿瑪尼西服包裝拋頭露面,再到一群大人與他的觀點“激辯”,從幾個方向看,這事情都有些滑稽。

  首先家長從大名牌包裝到創造各種機會為孩子“奢華鋪路”,恐為特殊溺愛,有欠斟酌。這個家庭顯然也不太了解輿論場,對相關風險知之甚少。栽這個跟頭,恐為早晚之事。

  輿論看不慣小孩身上的阿瑪尼西服,又因為一句話給他扣上“要扼殺高考制度”的帽子,反映了社會在公平問題上的高度敏感。他憑什么那么好,不僅有窮孩子沒有的物質優越,還13歲就坐進政治殿堂長見識,一起跑就遙遙躍出到同齡人的前頭?很多人的不公平感是情不自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挺願意看到這個富裕家庭被“圍攻”,從中感受快意。這種心態是這個家庭需要面對的現實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它也是其他為孩子做特殊安排的家長們需要正視的。

  拋開這件事情的是非,輿論這么容易躥火,一個具體由頭迅速就能與社會的重大爭議對接起來,個人可能因一個具體的欠妥表現轉瞬成為公眾憤怒的目標,為社會甚至政治領域的矛盾當出氣筒,大概不是什么好事。這樣下去社會將逐漸丟失寬松感,變得緊張而嚴肅。

  當大家吃飯侃大山要防著被拍視頻或錄音,因公共場所吵架說話不當就有可能被放到網上曝光,有個芝麻公職就必須職場之外也“每日三省吾身”,總之誰都不能犯個小錯時,怎么說也是很過頭的。

  中國最緊張的時代大概是“文革”期間,那時老百姓說錯一句話都可能大禍臨頭。改革開放帶來了寬松,摒棄了動輒上綱上線的極端規則,它是中國後來一切活力的源頭。有寬松才會有發展,今天無論官方還是公眾,都應把這個道理銘記於心。

  官方不妨對一些看似不妥的言行多些容忍度,避免誇大它們的危害性。互聯網輿論也要防止“政治掛帥”,應還小事於小事,不要輕易把一個看不順眼的對象圍起來“批鬥”,搞得網上好像天天“東風吹戰鼓擂”。

  當然,中國互聯網的用戶群體超級龐大,虛擬的“廣場聚集”極易發生。這種聚集有時表面上鄭重其事,但它們實際上可能頗為隨意,參與者們來來去去未必用心,反倒是把屏幕前的觀者嚇著了。

  互聯網應意味著開放和輕松,對深刻而緊張的塑造應當克制。社交網站的交往方便似乎調動了一些人的“廣場演說”熱情,或輕或重的泛政治化開始經常在互聯網上與我們遭遇。它們半虛擬半真實,卻成了全社會每天都在觀看的連續劇。

  還是自我放松一下吧,互聯網。(作者:單仁平)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