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十八大以來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紀實

2016-02-11
来源:经济日报

  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悠悠長河中,古老聲音不曾消逝:“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科技創新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今天,時代強音響徹中國: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改革提速創新加油

  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

  ——習近平

  行動是最響亮的號角。

  2013年9月30日,中關村迎來了一批從中南海來的客人。

  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各同志來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他們在新技術成果展區內流連忘返,和科研人員親切交談,認真聽取各方的彙報和建議。

  在這堂生動的“創新課”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

  面對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面對越來越大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充滿轉型緊迫感的中國,必須通過改革在創新驅動的道路上加速前進。擂響創新驅動的改革之鼓,需要直擊難點、痛點和堵點——

  科研和經濟聯系不緊密問題,是多年來的一大痼疾;

  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跟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科技創新中仍有“孤島現象”,科技成果轉移擴散存在障礙;

  科技計劃、投入、管理分散,創新資源存在“碎片化”……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有改革開放30多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有持續創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備良好條件。因此,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對國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技決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決斷,不然就可能與曆史機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價。

  想好了、想定了就要決斷!

  近年來,圍繞創新驅動的改革鼓點密集如雷:《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發布實施;研究審議《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修訂出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頒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幹意見》《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改革之鼓敲出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局面——

  更多資金投向了科研活動:2015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預計達到14300億元,比2010年增長一倍,其中企業研發支出超過77%。

  更多高質量的論文專利湧現: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數從2010年第八位攀升至2015年的第四位,農業、化學、材料等7個學科領域被引次數已升至世界第二位;國內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更多創新成果走向廣闊市場:2015年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達453家;技術交易總額達到9835億元,同比增加約14.7%。

  創新引擎的強大動力在高技術產業跑道上更加凸顯:盡管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仍然逆勢上揚,保持兩位數增長。

  2014年,納入統計的115家國家高新區園區工業總產值接近17萬億元,同比增長12.2%。我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有望增加到55.1%。

  自主創新碩果累累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習近平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科技研發大多是對國外成果的模仿與跟蹤,而我們決心讓中國量子信息技術做到全世界最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和其團隊為了這個夢想不竭創新,在多光子糾纏操縱實驗研究上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安全通信距離超過100公裏的光纖量子密鑰分發。

  對這項引起國際轟動的中國自主創新成果,英國《自然》雜志不吝贊美:“這標志著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崛起,從10年前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憑借多光子糾纏及幹涉度量上的自主創新碩果,潘建偉獲得了2015年度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這樣高水平的自主創新成果的接連湧現,不斷強化著中國的創新自信。習近平總書記說,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我國進入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並聯發展、疊加發展的關鍵時期,給自主創新帶來了廣闊發展空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動力。

  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和高等學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分類管理和績效考核,增強知識創造和供給。我國遵循基礎研究的特點和規律,大力推進國家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學科布局均衡發展,在納米綠色印刷制版、量子通信及組網、高溫超導材料、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誘導多功能性幹細胞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突出成果,基礎研究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國充分運用“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法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我國通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等一系列大型科技攻關活動,不斷提高我國戰略高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成就舉世矚目;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蟬聯“六連冠”,在生物醫藥、工程仿真、智慧城市、新材料等領域應用取得顯著效益;

  國產首架大飛機C919成功總裝下線,ARJ-21支線飛機成功實現商業銷售和運營;

  北鬥導航系統廣泛應用,形成1000多億元產值;

  高分系列衛星成功發射,在國土普查、環境監測等18個行業1100多家單位得到廣泛應用;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創造7062米世界同類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帶動海洋資源勘探技術和裝備實現跨越發展;

  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開工建設,CAP1400全面完成實驗驗證,高溫氣冷堆商業化示范進展順利,快中子實驗堆成功並網發電。

  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成就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企業。我國企業在高鐵、核能、通訊設備、無人機、輻射成像等領域的產品成功打入發達國家市場,出現了中國中車、中核集團、華為、中興、大疆科技、同方威視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制造龍頭企業。

  創新驅動人才為先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習近平

  2012年6月,李進作出了一個在親朋眼裏有些“瘋狂”的決定:辭去國際醫藥巨頭阿利斯康科學總監的職位,來到成都高新區開始創業。

  創新藥研制有環環關卡,最源頭的一個,就是需要有一個很大的化合物庫來進行前期藥物篩選。這個庫越大,篩選成功率也越高。可建成一個有幾百萬種化合物的庫需要幾十億美金,這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只能靠仿制在產業鏈低端徘徊。李進創立的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依靠領先全球的DNA編碼化合物庫合成及篩選技術,只用兩年半時間就建成了14億種化合物的庫,成本只有國外的1/6。這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已跟團隊深深地融入創業洪流,誓為中國制藥做“先導”。

  李進只是近年來龐大的海外歸國人才隊伍中的一員:近5年回國人才超過110萬人,是前30年回國人數的3倍。

  近年來,通過齊心協力的系統改革和制度完善,我國人才結構極大優化,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局面基本形成: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長江學者、中科院百人計劃、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人才計劃有力促進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7100萬人,研發人員超過535萬人,其中企業研發人員398萬人;“80後”“90後”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成為科研主力軍和生力軍;一批優秀企業家加速湧現,成為引領創新創業浪潮的核心力量……

  人才需要在充滿活力的市場機遇中實現價值。近年來,我國960萬平方公裏土地上漸漸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全國各類眾創空間已超過2300家,與現有2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46個國家高新區,共同形成完整的創業服務鏈條和良好的創新生態,在孵企業超過10萬家,培育上市和掛牌企業600多家,吸納就業人數超過180萬人。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2016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山城”重慶考察,為中國新一年的發展謀篇布局,首次為每個“理念”增添了動詞,放在“創新”前邊的動詞是“崇尚”。

  這個動詞蘊含著深沉有力的激勵:

  我們一定要從“要我創新”變成“我要創新”,以更加主動的矯健步伐走在創新驅動的大道上!

  我們一定會將創新變成中國的新風尚,成為每個國人心中的火苗,一起為燦爛的中國夢熊熊燃燒!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