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到處是地雷,排雷人員在項目區域排雷。
阿富汗當地隨處散落的坦克。
阿富汗當地全副武裝的警察。
原標題:打工阿富汗:戰火中的“圍城”
薪水是國內幾倍出行 必須武裝警察開道 經曆公路炸彈與“死神”擦肩而過
“我們在阿富汗就像是待在‘圍城’中,城裏的人想出去,當然,城外的人偶爾也會想進來。”林西風說。
最近,林西風(化名)還會接到之前曾在阿富汗共事的同事電話,主要是詢問,阿富汗的工程項目何時才能開工,他們希望重返阿富汗。“那些人主要是東北下崗的工程師。”
在阿富汗,他們曾嘗到國內享受不到的“甜頭”——薪水是國內的好幾倍,每月兩萬多元人民幣,還有獎金、安保補貼,而且吃住用不用自己花一分錢,“洗頭的、臉盆等只要你能用得到的,基本上都不用你自己去買。”
然而,在林西風的記憶中,阿富汗並不僅僅意味著“美好”,相反,他記下的,大多是饑餓、貧困、戰爭、死亡。
每逢春節,這部分記憶就像是被“重播”了一樣,在林西風的腦海中時刻回放。
文/廣州日報記者張丹 圖/受訪者提供
“總體來講,我在阿富汗還算是有驚無險,算是平安度過了。”林西風說,盡管他之前是外派到阿富汗,但從來不敢和家裏人說自己在阿富汗,而是直接告訴家裏人是“出國”,被問得細了,才會編出一個地名——“阿聯酋迪拜”。
首都第一印象“髒亂差”
2009年的夏天,林西風第一次出國,就是去當時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我作為中方的辦公人員,隨企業的領導一起,到了阿富汗。”
當時,中國在阿富汗的項目是艾娜克銅礦項目,因為阿富汗艾娜克銅礦床規模大、礦石品位高、資源前景好,是目前世界上已探明但尚未被開發的特大型銅礦床之一。
這個項目也是中國在阿富汗最大的投資項目,總投資在當時是35億美元,包括給阿富汗修鐵路、建學校等基礎設施,整個項目非常龐大。
在隨後的幾年,他才知道從阿富汗回國有“窮”、“富”兩條線路。一條路線是從東面經過烏魯木齊到北京,另一條是從西面經過阿聯酋迪拜回北京。因為阿富汗有商人在中國做生意,他們從義烏進口小商品到阿富汗國內賣,所以走東線的一般就是商人。西線,經過迪拜的,那些則都是富豪。
盡管之前沒有出過國,但來到阿富汗的第一感覺,就是“髒亂差”,整體的經濟水平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都不如。
貧窮是林西風對喀布爾的第一印象,但是,隨著他繼續觀察,發現在阿富汗同樣有著富人區,“看他們穿的衣服就不一樣,富人區建的房子也是挺壯觀的”。
出門要穿防彈衣
從喀布爾到盧格爾省有三四十公裏左右,但也不是說今天想去就能今天就去的,需要“考察”。他告訴記者,阿富汗的安全情報機構叫內政部,公司會與當地的中國大使館溝通,了解沿路的安全形勢,可行的話當天就能出發,不可行的話,就要滯留五天、十天,甚至一個月都有可能。
他介紹說,像阿富汗這樣的“高危”地區,安全是第一位的。“安保預算是第一位的,基本上需要什么就馬上買。比如之前要買一個炸藥探測儀,一個小玩意兒就幾十萬元人民幣,說買就買了。”而且,防彈衣都是每人一件,無論是誰出門,必須要穿防彈衣、戴彈頭盔。
而且,在工地的四周全部都用鐵絲網圍起來,“就像‘圍城’一樣。”他介紹說,其實阿富汗的項目工地基本上都是如此,就連中國駐當地大使館也是如此,周圍同樣布滿了鐵絲網。“鐵絲網、沙袋,這在當地的企業、政府單位都是必備的。”
他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公司在當地有三輛防彈車,車皮鋼板大概有5厘米厚,它全身布滿防彈裝甲,國內的防彈車車門推開很容易,而這車門就非常重,整個車的負重也特別厲害。
出行必須武裝警察開道
由於阿富汗當地的電力匱乏,林西風所在的公司,在開采銅礦的同時,也在巴米揚地區開采一處煤礦。阿富汗當地的電力主要從印度地區傳輸而來,在當地幾乎沒有發電行業。“因為銅需要大量的電力進行電解,煤礦經過開采後可以給銅礦提供電力。”
但是,不同的是,盧格爾省屬於阿富汗政府的勢力管轄區,而巴米揚地區則屬於塔利班控制的地區。當需要同時穿過政府管轄區與塔利班管轄區時,需要通過“中間人”進行溝通。
他介紹說,無論在哪個勢力的管轄區,都有當地非常有威望的“長老”,“長老”一般由當地最大家族長者擔任,在當地非常有“權威”。因此,他們每次碰到這樣的出行,都會通過“長老”作為中間人進行遞話。
盡管已經事先進行過溝通、遞話,但配備的安保人員卻一點兒都不能少。
“阿富汗政府給我們提供了1500名警察作為我們的安保,公司還從國內找了退伍的特警做衛保,大概有50個,不持槍,但都經過嚴格的訓練。”
他回憶說,2010年在國內過完年再次回到阿富汗,公司的領導和員工一起前往巴米揚,整個車隊就配備了200多名當地的警察,加上中方的安保力量,車隊浩浩蕩蕩地綿延了一公裏。
經曆過公路炸彈
林西風提起自己一次經曆過公路炸彈。他回憶說,當時他和同事一起前往巴米揚的路上,一顆炸彈就在車前爆炸了。
他介紹說,阿富汗的交通條件特別差,因為阿富汗80%都是山地。巴米揚離喀布爾有200多公裏,開車需要一天左右,沿途基本上不停車。他告訴記者,因為山路上跑不快,彎兒特別多,一大半都是山路,不是柏油馬路,特別不好走。
當時爆炸就發生在眼前。在前面開路的警車被炸,一車人全部掉進溝裏了,這車人全掛了,“我親眼看到他們就這么死了,有六七個左右。”
在碰到這件事之前,他還覺得安全形勢沒那么嚴重,在看到這個之後,他才對“戰爭”有了最切身的體會。他說,在他們車上的一個同事,在經曆了這件事之後,回國之後死活再也不回阿富汗了,只在阿富汗待了半年就不回去了,“被嚇到了,再也不敢去了。”
此外,他介紹說,就連公司在盧格爾省的營地,兩年多的時間裏,火電站也被襲擊了好多次,火電站炸了,跟放煙花似的,但沒有直接在襲擊公司的營地。
晚上不能漏光“酒比黃金貴”
想要獨自走出“圍城”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由於項目都地處偏遠地區,出門必須要安排車輛,而且還要經過繁瑣的手續。“不像國內出門就有公交車,或者打個的。”
他告訴記者,出一趟門需要:第一,一個阿富汗的司機;第二,安保處調派警車;第三,報告去哪兒,什么時候回來,什么行程;第四,你要是需要跟當地人交流,還得帶著翻譯。“就算你只是去買一顆冰,也要付出這么大的代價。”
“圍城”內一到了晚上,由於實行燈火管制八點一過,拉上窗簾,要保證窗戶外面看不到燈光。而且巡邏人員看哪裏沒有關燈,他就進去讓你把燈關了。
營地被圍起來之後,像一個獨立的王國一樣,吃、住、用都在裏面,而且還有專門的采購人員,從國內采購些老幹媽、豆腐乳一些吃的東西。
他告訴記者,因為阿富汗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它是一個禁酒的國家。在阿富汗,酒比黃金還貴。其實嚴格來說,把酒運到伊斯蘭國家肯定不行,海關肯定會沒收,只能想盡種種辦法把酒運過去。“我們沒有酒癮,但是我們回去,任務是每人帶一瓶酒回來。”
他說,一瓶5L的二鍋頭,在國內可能也就賣幾十元,但是運到了阿富汗,那可就貴了,比茅台都貴。“過安檢時一般是例行檢查,如果翻箱檢查,肯定就帶不進來了,大不了就給點小費。”
“他們那裏抽鴉片挺容易的,就跟在國內抽煙一樣,隨處都可以買到。”他說,全球90%罌粟的原產地就在阿富汗。但是,他告訴記者,他們剛到喀布爾就會被“教育”:第一,不准拍照。有一次他跟同事一塊去當地的銀行,他拿手機在防彈車裏面拍照,前面那輛車立馬下來一個人,拍他們的車窗。後來當地的翻譯就跟他解釋,說這個中國人是剛來的,不懂,才算了。後來才了解到當地的女人戴面紗,是不准拍的。第二,不要在樓上看別人家的院子。第三,不要吸鴉片,鴉片在阿富汗是便宜,但你抽上癮,在國內你怎么活?
穿著阿袍雪地光腳跑
阿富汗的氣候跟北京相差不大,四季分明,海拔1000多米,但冬天並不十分寒冷。林西風說,他感覺阿富汗人特別耐冷,喜歡光腳,大冬天也光著腳,穿著阿袍在雪裏到處跑。
盡管有不少曾經的同事,問他是否還願意回去阿富汗工作,林西風還是放棄了再次前往阿富汗。“他們是下崗的工程師,隔一段時間就問我,咱們那個項目施工了嗎?”因為那裏的薪水高,是國內的好幾倍。
他說,在阿富汗,穿的公司不管,但吃、用、住都不用花你一分錢。如果你五個月不出營地,你就花不了一分錢。除了有時候去喀布爾的超市買零食、玩兒的,基本上就是純收入。“沒有花錢的地方,最多買個煙。”
曾經在項目初期時,鑽探、勘察、測量、校對林林總總的人數加起來,最多時有七八百人,許多礦區內的礦井都在開采。但是,2011年,銅礦處發現了文物,就讓整個項目停滯了下來,“可能現在也就二十多人吧。”
他說,現在回國了,有時還會想起他在阿富汗時的經曆,還會想起那裏最“原始”手抓飯,“阿富汗的米是細長細長,兩頭都非常尖的那種,在國內還沒有吃到過,真想再回去吃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