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國企的鐵飯碗有多脆弱

2016-03-16
来源:百度百家

  隨著鋼鐵和煤炭這兩個行業去產能,一個很多普通人包括身居高位者也不愿面對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失業。不知道這次剛剛開始的失業浪潮能不能改變老一輩人心目中對國企鐵飯碗的印象,第一次踩進坑里可以辯解說沒有經驗沒看出來,如果第二次還繼續踩進去,真的必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國企鐵飯碗被打破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在20世紀末曾大面積出現的下崗,其中大批普通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這批下崗職工的命運是非常值得同情的,原因是這代人從上學開始就被設置為螺絲釘的角色。

  當時的國企更像是一個微型社會,除了承擔企業的功能還供水供電甚至生產汽水的社會服務。建國之后一窮二白,工業發展的原始積累怎么完成?一開始蘇聯有點援助也很快撤走了,沒辦法開源當然只能節流,也就是全面壓低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

  農民群體受到的損失最大,因為要靠農村提供低價的資源;工人群體處境稍好,但其實也被犧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壓低工資水平,并且醫療、退休等社會保障是由企業而非國家承擔的。

  20世紀末的下崗,等于國家食言。本來約定好什么都不用管當好螺絲釘,雖然整體工資水平和保障水平比較低,但是國企會從搖籃管到墳墓,整體算下來起碼比農民群體要好很多。當大量國企出現問題,下崗等于國家放棄了承諾過的保障,這些中年人按照約定交出自己的青春之后,國企為了減輕負擔把他們推到市場中去自謀生路了。

  輕裝上陣的中國經濟,借著911之后融入世界經濟的良機,進入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創造出海量的工作崗位和發財機會。所以當時的下崗潮仍然是一場『陣痛』,并沒有成為導致社會撕裂的長期災難。

  對于20世紀末的下崗工人群體來說,所有享受到黃金十年經濟增長的人都欠他們一份養老金。可是在差不多20年之后又從國企失掉工作的人們,我們還應該抱有這樣一種虧欠的感情嗎?

  我認為不需要。雖然現在遇到經營困難的國企仍然頂著國企的帽子,也或多或少承擔了社會責任,但是這些國企與當年從搖籃到墳墓包辦一生的國企已經徹底兩碼事了。過去十多年國企的輝煌只是提供了工作機會,其中并沒有隱含當年交換一生青春的承諾。雖然背井離鄉去尋找新工作仍然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可好歹21世紀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可以自由尋找工作機會的國家。去發達地區當藍領是可以掙錢的,這些工人是自己選擇陪著國企走一條更舒適和安穩的路。

  現在,這條曾經認為會永遠安穩的路走不下去了。從經濟趨勢來看,就算繼續忍受幾年拖欠薪水,也不會像當年那樣等來新一輪的黃金十年。而且也不能指望財政出錢,有人測算黑龍江某地級市的一家困難國企,如果財政出錢把企業員工養起來,需要全省財政年度收入的三分之一。別忘了,還有養老和醫療這兩個更危險的窟窿需要財政掏錢去填。

  徹底放棄國企鐵飯碗的怨念吧,身在其中的受害者需要打起精神來,嘗試新的改變,想辦法繼續掙錢到退休年齡;說便宜話的圍觀者需要明白,這場需要大家一起買單的變革,也可能隨時把自己卷入其中。

  現實中確實有很多應該大聲抗議的不公平,可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更好生活,還是先要能為真正的企業創造出真正的價值。你服務的企業是不是真正的企業?你的工作是不是真正創造價值?這是每個身在國企的人都該認真想想的問題。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