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郑达伟报道:为解决本港商业楼面不足问题,政府积极拓展土地,并先后推出多幅新地皮。不过,有测量师行认为,随着美国经济逐步改善,带动更多跨国及中资企业来港设立据点,届时商业楼面不足问题将有所加剧,料至2020年时短缺情况将达到200万平方尺。
预留更多土地作商业发展
对於有关忧虑,发展局局长陈茂波昨日在立法会上重申,政府会持续采取短中长期措施,并透过多管齐下确保短、中及长期的土地供应,包括改划核心商业区内可行的政府物业用地作商业用途、推动九龙东作为第二个核心商业区,以及在多个行动区提供政府土地作商业发展,并在各项中长期土地发展的规划中,预留更多空间作商业及其他经济活动发展。
事实上,为摆脱商厦不足的掣肘,政府由2010年至2015年期间,已先后推出或预计推出21幅商业或商贸用地,预期有关用地落成后,可提供近81.6万平方米商业楼面。而在新一年度(2016至2017年)卖地计划上,政府亦再推出8幅商业及商贸用地,其中3幅分别位於中西区、南区,以及葵青区,而九龙城区及深水桋区,则各占2幅及3幅,预计合共可提供逾53万平方米楼面。
透过改划工程增商业楼面
土地供应以外,政府亦透过多项改划工程,以增加商业楼面供应,如现时政府便透过改划金钟廊用地,用作商业发展,预计可提供约9.33万平方米楼面。此外,政府亦将前旺角街市用地、加路连山道前机电工程署总部及周边用地,以及洗衣街政府用地等,纳入土地改划用途之内,若计划可行,将可提供至少30万平方米商业楼面。
不过,陈茂波坦言,商业楼面的短期供求受经济情况等各种因素影响,过去5年大部分市场供应来自私人发展项目,包括私人土地的重建或楼宇改装项目,同时政府亦无订立新增商业用地的硬性供应指标,但强调未来当局仍将致力增加可供出售作商业用途的政府用地,以增加商厦供应。
【楼市拆局】工厦停活化靠用家入市
政府於2009年推出工厦活化计划,成功藉此释放大量空间作商业用途,惟有关计划铁定於本月底结束,除吸引不少投资者「入纸」申请「赶尾班车」外,用家外出「寻宝」的情况亦转趋活跃。
事实上,据差饷物业估价署资料显示,由2010年工厦活化计划推出至去年,全港私人分层工厂大厦的整体空置率,已由约6.7%跌至约5%。截至上月,地政总署接纳的活化申请个案便达到215宗,其中有124宗经已批出,预计可提供183万平方米楼面面积。
然而,随着活化计划即将「功成身退」,投资者入市的意欲难免有所下降,取而代之,将是由用家主导的市场,当中用作出租予艺术工作室的比例更呈上升趋势。利嘉阁高级分区董事杨龙表示,最近工厦市场的投资者比例有所下跌,惟用家入市的意欲则有所增加,不过基於普遍叫价与业主意向价有较大落差,故导致令买卖成交持续低迷,预期在失去活化升值吸引力支持下,未来普遍成交价将较现价回落约20%至30%。
至於租赁方面,他指由於工厦租金较商厦低水,故一直吸引不少成本不多的艺术工作者入市,当中近月该行录得的租赁成交个案,便较早前大增30%至40%,惟租金走势则持平。香港商报记者郑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