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麗
成立剛滿一年的高科技企業通甲優博,最近正忙著申報成立院士工作站。要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大型國企或者上市公司以外,國內并沒有任何初創企業有院士工作站這樣的配備。如果申報成功,這個僅有20余人的團隊,將會是國內第一家有院士工作站的初創企業。
通甲優博CEO徐一丹向記者稱,能大膽提出這樣的想法,還是得益于成都市對通甲優博這類創業型公司的大力支持,“公司有幸參加了去年9月成都市組織的一場‘蓉漂茶敘’活動,這樣的活動可以實實在在幫助到初創企業。”
這正是繼菁蓉匯點燃成都雙創之火后,成都市推出的又一項服務來蓉創客的活動,“創新創業的‘心靈雞湯’已經很多了,成都的平臺和環境現在越來越好,接下來就是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近年以來,成都成功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市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創業之城、圓夢之都”的城市品牌也在這一系列的雙創活動中日益響亮。
“蓉漂是一種義無反顧”
剛剛過去的2015年,成都不僅多了一個“菁蓉匯”的創新創業交流平臺,還多了一群被稱作“蓉漂”的創客人群。
事實上,“蓉漂”一詞橫空出世,是伴隨著成都的“雙創”新政而誕生的。為了拉動成都經濟新增長力,成都近年來開展了大量鼓勵創新創業的活動,伴隨而來的是,除了為人熟知的“北漂”海漂”之外,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愿意走進“天府之國”,在這里生根落地,扎根在成都創業,成為“蓉漂”。
徐一丹和他的創業團隊就是這樣一群人。除徐一丹之外,創業之初由5個博士組建的創業團隊,均來自五湖四海,在他們的身上也生動書寫著“蓉漂”的故事:來自微軟和SAP的大區高管和技術高管放棄了外企優渥的待遇,義無反顧加入團隊;家住上海和北京的團隊成員正經歷著“候鳥式”雙城生活——每月三周在成都工作拼搏,一周回家休假;外地成員們從一開始對成都的不了解、不熟悉,到短短半年時間融入、喜愛成都,并計劃在成都置業定居,長期發展。
盡管看似放棄穩定的事業和穩定的生活,但最終決定把創業起點選在成都,徐一丹稱,大家都沒有異議,“我們甚至根本沒想過在另外的地方了”,來成都,是團隊的共識。
這個看似未經思慮過的決定,的確是一次最正確的選擇。對于通甲優博這樣的高科技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希望公司能夠盡快被看到、被重視、被支持,“成都政府與企業走得更近,更容易受到重視,記得公司在成都落地時,是天府新區一位局長親自接待我們,當時他說了一句‘希望我們與天府新區共同成長’,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
而這個當時才成立6個月的初創企業,有幸被邀請參加去年9月的一次“蓉漂茶敘”,也為通甲優博帶來了難能可貴的機會。
碗盞之間話創業
在這次“蓉漂茶敘”活動上,徐一丹向與會領導、創業團隊來賓分享了團隊“蓉漂蓉創”的生動故事,也大膽提出了引進院士工作站的計劃。
院士工作站,主要是由政府推動,以企事業單位創新需求為導向,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其團隊為核心,以省內研發機構為依托,聯合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旨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培養創新人才隊伍,為增強企事業單位的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徐一丹所在的公司,是致力于計算機視覺技術應用研發的高科技企業,原始創業團隊也都是博士,此前均在部隊做科研工作。因為行業的特殊性,作為初創企業去申請院士工作站也是“不得已”。
“國內有院士工作站的基本都是大型國企,或者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等,一個初創企業想要建立一個院士工作站,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徐一丹向記者稱,但“茶敘”給了他們這樣的勇氣和機會。
成都傳統茶文化中有一套約定的“茶陣暗語”,比如把茶蓋朝外斜靠茶船,就表示“遇到困難,需要幫助”,茶敘中也曾傳出這樣的佳話。如今,“菁蓉匯”平臺越來越好,成都的創新創業之勢也是越來越旺,總結經驗、收集問題,用以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是舉辦“蓉漂茶敘”活動的真正意義。
創業者在“茶敘”這種輕松的氛圍中,能提出在創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難題,也是對政府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提出良好建議的方式。
作為初創企業能得到成都市這么多的照顧,也讓徐一丹有些受寵若驚。如今,盡管距離參加茶敘活動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徐一丹還時不時地關注著成都市政府網站、政府相關服務平臺,看看是否還有這樣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他認為,這是給蓉漂企業提供的非常好的平臺。
茶敘之后重實干
茶敘會談后,讓企業感受到的不僅是政府信守承諾,高效的辦事效率也讓企業為之驚訝。徐一丹回憶,當天的茶敘活動結束后,成都市科技局、科協、天府新區有關部門就在積極跟進,主動派出專人進行政策、流程方面的上門對接,服務效率、針對性讓企業感到“貼心”。
“就在茶敘結束的第二天,市上相關部門領導就來公司了解情況了。”據徐一丹了解,一起參加茶敘的另外幾家企業的各類問題,也在第二天都得到了相應的反饋。
因為在這次的茶敘中收獲頗多,徐一丹只要有空,就會參加各種茶敘活動,后來還參加了天府新區的茶敘活動。
事實上,落戶在成都當地的創客們都知道,成都正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環境,努力讓更多創客愿意到成都做“安逸的蓉漂”,在通過“菁蓉匯”等一系列為企業搭建創業導師與資本對接的平臺后,成都市還一直著力解決創業者遇到的難題。
一個城市根本的活力,有一個重要標志來衡量,那就是創業的年輕人多不多。在培育新動力上,成都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路徑之一,“分析城市人口結構,就可得出城市發展的機會大不大了。”
國家行政學院許正中教授評價說,成都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了大批年輕人來創新創業,已經形成了“蓉漂”一族,滿城皆是創客。
成都經濟總量在2014年就已邁上萬億臺階,成都創新創業工作和商事制度改革的疊加效應正逐步顯現。2015年上半年,成都創新創業企業增長迅猛,創投機構投資熱情也持續高漲。這對于西部城市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堅持,讓成都逐漸成為全國領先、國際知名的“創業之城、圓夢之都”,“成都創業、創業都成”的城市名片也正在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