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香港

【商報觀察】港圖書產業面面觀

2016-04-14
來源:香港商報

原標題:港宜多渠道推動圖畫書產業發展 空談支持於事無補

  在數字閱讀的沖擊下,傳統圖書出版市場已呈「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頹勢。不過,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是內地、中國台灣還是美國,童書市場近年卻均保持逆市上揚的強勁勢頭。與台灣、內地甚至新加坡等地相比,香港本地繪本創作尚處起步階段。正如第二屆「香港圖畫書創作獎」佳作獎得主呂朗婷所言,前路漫漫。不過,2011年創辦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並於2014年推出首屆「香港圖畫書創作獎」的香港教育學院副教授霍玉英認為,絕對相信香港「有非常出色的插畫家,只不過有的時候可能對兒童圖畫書的特點沒有那麽了解,或者是沒有那個平台,出版社沒有找到對的人,所以我們協會就希望自己搭建這樣一個平台,讓所有力量集中在這里,推動香港兒童圖畫書的創作、出版、閱讀。」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

  業余時間完成首獎作品

  「你會咚咚咚嗎?」育有兩子的平面設計师張韻珊抱着三歲的大仔溢溢,在周日下午的誠品銅鑼灣店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一個孩子成長的故事。她選取了一個很多人會回避或者忽略的小細節,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值得紀念的時刻——學會自己去大便。「咚咚咚」,原來是小孩排出的大便掉入水中的聲音。這當然來自於她的生活體驗。「多謝我的仔仔,讓我認識什麽才是兒童文學、什麽才是童話書。」頒獎典禮上,張韻珊感性地說。

  名為《你會咚咚咚嗎?》的圖畫書10日獲得了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舉辦的第二屆「香港圖畫書創作獎」首獎,這本僅有159個字、32頁的圖畫書花了張韻珊整整一年的時間去創作。她坦承,作為全職平面設計师,「創作只有在業余時間完成」。

  故事有趣結構精妙

  雖然是「業余」創作,不過這本圖畫書「精巧的結構以及作者對故事節奏的控制」卻讓終審評委、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安可思贊不絕口。

  「整個故事非常有趣,作者考慮得非常細致,從一棟房子的展示,開始了視覺故事的描述,雖然沒有文字但故事已經開始了。然後有「咚」的聲音從房子傳出,一個孩子從這棟房子出來,跑到了美麗的森林里。到了第六頁才有文字,讀者心中的懸念越來越大,究竟房子里發出的聲音是什麽?孩子與聲音有什麽關系?接下來的六頁跨頁畫的是孩子問一路遇見的動物是否會「咚咚咚」,然後動物回答小朋友它們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並說自己很棒,因為它們所發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是者四五次,就在安可思「快受不了」的時候,蝸牛終於替讀者問出了「什麽是咚咚咚?」,巧妙引出小朋友的解釋。最後,當讀者明白了「咚咚咚」的聲音是怎麽來的,「這一場景是整個故事的高潮」,安可思說,「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忍不住笑了出來。」這並沒結束,只見一直在書中穿針引線的蝸牛仍在慢條斯理地走路。到了封底,蝸牛居然也在葉子上「咚咚咚」。

  全職創作仍需勇氣

  雖然張韻珊認為「創作兒童文學是件幸福的工作」,而且多年來她已創作了大約10本繪本,但是將繪本創作變成全職工作仍然是一個需要勇氣的決定。

  對於兩位第二屆「香港圖畫書創作獎」佳作獎得主來說同樣如此。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後專注混合媒介雕塑及工筆畫創作的呂朗婷在畫這本得獎繪本《小種子會飛向哪里?》時甚至專門辭了工,不得不「放棄讓我沒有辦法創作的工作」。現職建築师的簡禎征同樣希望繼續「畫落去」,但以此維生「真的比較困難」。

  整體創作力量躍升

  雖然簡禎征自承作品《皮皮和貝貝》「不是好常見的兒童故事」,但終審評委朱成梁就認為這是一本「難得的特別的圖畫書」。在故事中,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竟然變成了一條大水溝!大膽的構想、誇張的手法、天馬行空的想像正是童話故事的特質。在維港「搭船返工返學十幾年,感覺香港變化好大」的作者盡顯專業技能,以「制圖畫法」創作出這本圖畫書。

  呂朗婷的獲獎作品既是她第一本正式創作的兒童繪本,也是創作者自己的經歷。在觀鳥園看見的婆羅洲坎柏木的板根模型和犀鳥,開啟了作者對熱带雨林生態的好奇,從出發前往南洋親身探尋,到返回自己居住地香港的自然觀察,整部作品宛如一趟生態探索游記。「作為一個香港市民,好想將身邊這麽美麗的生命、將大自然的美好带給讀者。這本書由香港公園的觀鳥亭出發,最後回到香港的濕地,其實香港有超過500種的雀仔,數量甚至超過英國,但是在香港很多人懼怕接觸大自然,懼怕昆蟲懼怕雀仔,這點非常可惜。」圖畫書創作者、兒童文學評論及翻譯家劉清彥認為,獲佳作獎的兩件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呈現了香港這塊土地上的故事。「如果說《皮皮和貝貝》是用時間的概念带我們去思考這塊土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話,《小種子往哪里飛》就是用空間的概念去延伸我們對香港的關懷、觀察、還有你的感受和體會」;「這些故事可以帮助這塊土地上的孩子更了解這塊土地,有更多的思考,只有香港的本土創作者才做得出來。」政府扶持力度亟待提高

  劉清彥也是本屆圖畫書創作獎的終審評委,在看了第一、二屆的全部作品後他發出驚歎:「哇!整個向前躍進了一大步。」雖然他認為「香港圖畫書的創作才剛起步,開始有這麽一個獎,但是在看的過程中有非常大的驚喜。」「第一屆沒有首獎作品,只有佳作一二三;今年有9件作品進入決審,而且可以評出首獎,評審覺得它根本就是可以出版的,已經有出版社對這個作品有興趣,我相信首獎和兩個佳作獎作品的出版機會是非常大的。」霍玉英認為,雖然香港「做插畫的人很多,有兩個很重要的插畫協會,一個成人,一個兒童,在香港的插畫歷史上,這兩個協會是很重要的,不過因為圖畫書在香港還沒有發展得很好,尤其是你靠單純畫畫能否維生,這是最基本的。所以雖然1980年代有過一段不錯的時光,但沒有能持續下來,現在才慢慢開始起步」。

  市場小發展無優勢

  張韻珊覺得,香港繪本業發展並無優勢,「因市場太小,在書展最賣座的只是補習書,繪本在香港份量不大」。她從過往經驗中得出結論:重要的是「要轉變大家的觀念和閱讀模式」,「像芬蘭每個孩子出生時,媽媽已收到政府為BB准備的好繪本;在日本繪本閱讀根本不用推,因為這是自然不過的事。」她強調,政府的資金支持非常重要,「空談支持本地創作於事無補」。

  香港圖畫書創作獎得到了藝發局的部分資助,首獎和佳作獎獎金分別是15000港币和8000港币,而內地即將於7月中國童書博覽會上啟動的中國首個繪本界大獎「張樂平繪本獎」大獎和最佳作品獎分別是7萬和4萬元人民币。獎金的多寡還在其次,對霍玉英來說,重要的是不要出現「斷炊」的意外,可以令到剛剛創刊的每個月1本的「會訊」持續出版下去,「圖畫書創作獎可以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珥珥那樣辦下去。因為文學不是一天的事情」。

  這個在香港發起圖畫書運動的非牟利機構沒有一個全職人員,「個個都系義工,但是我們都有心在這個領域工作」。至少未來的第三屆香港圖畫書創作獎已有保證,因為藝術發展局已經敲定「資助我們一些經費,當然我們希望持續地得到資助」。安可思的另一個身份是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SCB-WI)委員與其國際分會主席,據她觀察,以大中華地區而言,新加坡政府對童書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香港政府其實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去支持、推廣圖畫書,這點對香港的小孩非常重要」。

  國內外同步童書銷量勁增

  美國出版協會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前10個月中,童書銷量同比增長了220%。不少美國出版人歡呼兒童文學進入最好的時代。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2013年全國共出版少兒讀物3.24萬種(其中初版19968種)、4.56億冊、總定價86.7億元。而當當網的童書數據顯示,2014年,當當網賣出了1.1億冊童書,銷售碼洋23.2億。據當當網預計,未來幾年童書需求將進一步加大。

  上海新聞出版局發布的《2015少兒出版閱讀現狀與未來趨勢》顯示,近十年間,少兒圖書市場的年均增速達到了10%,兒童讀物比重不斷擴大,佔據超過40%的圖書份額。

  內地較早進入童書市場的蒲蒲蘭從最初的幾十萬銷售碼洋,到今天的幾千萬,每年以200%的速度增長;中信出版集團旗下的兒童閱讀品牌「小中信」去年9月剛成立,2016年第一季度的童書銷售同比增長了200%以上;而擁有粘性十足粉絲群的讀庫也即將在5月首次推出尅童書的子品牌「讀小庫」。

  劉清彥:未來十年是內地童書市場黃金時代

  Q:整個大中華地區的繪本水平跟歐美日本等國相比,差距有多大?

  A:基本上華人地區繪本發展比日本晚了50年,比歐美晚了90到100年。但是我要說一個事實,在今年的波隆那童書展上的插畫展里面,全世界入選的插畫家77個,台灣佔了7個,內地有3位,台灣還有1位插畫家拿了一個特別獎叫拉加茲獎,更不用提今年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是曹(文軒)老师。所以雖然起步晚,但我們的創作能力不輸日本也不輸歐美,包括獲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團圓》已經賣了十幾個國家的版權,證明我們雖然比較晚,但是可以趕得上。

  我們比較欠缺的是創作者閱讀的視野和生活的經驗必須要拓展,拓展到它能夠發展出來的作品是具有全世界共同語言的,這樣比較能夠讓外面的人看到;同時這些作品中又有屬於華人的東西。這其實是我們的優勢。

  Q:不同地區的華語繪本創作者如何優勢互補?

  A:豐子愷獎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這個獎就是頒給華人地區的創作者,只要你的作品第一次出版發行是華文都可以來參賽。這一屆的豐子愷獎有新加坡,也有馬來西亞的作品,因為得了獎,作品被內地看到,馬上簽了簡體字版,四五月份就要發行。也有一些內地作品像《棉婆婆睡不着》,因為這次得獎,簽了繁體字版。豐子愷獎是把所有華人地區創作的作品集合起來,擴大了市場容量,加深了創作的connection——交流和結合。現在我們知道內地有很多很棒的插畫家或者說創作人才,台灣的編輯也開始跟他們接洽,也許兩邊的人可以合作。

  (童書產業在)內地已經開始(起步),有人預言接下來五年、十年會是內地童書發展的黃金年代,包括很多翻譯的書,其實現在內地出得比台灣更快。內地也許需要有一些篩選整合調整,如果為了搶佔市場很倉促的出版,意義就打了折扣,當然這個我倒覺得就讓市場來決定,當讀者閱讀的能力或素養被提升了之後,會影響到出版端,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Q:為什麽在政府主導的文創產業催谷方案中,繪本產業總像是一個邊緣角色?

  A:因為大家都覺得它是小孩子,但其實台灣出版界這些年整體營業額幾乎每年下降5%-6%,可是每年童書成長快要到10%。以前時報出版、聯經、天下這些大的成人書的出版社不碰童書的,可是現在紛紛都着眼在童書上,因為現在孩子少,家長肯在他們身上花錢,家長也許自己不一定看書,但是孩子需要的一定會買給他。這就是為什麽童書會逆勢上漲的原因。慢慢地,童書和成人書會有一個平衡狀態的出現。雖然它不可能與成人書並駕齊驅,但是那個比例會被調升上來。這種狀況會带動創作,創作者需要靠作品的出版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當銷售的量起來的時候,創作者就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投入。台灣前幾年推的「閱讀起步走(bookstart)」,政府部門的大量采購對出版社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補品,一次采購八千、一萬本,對出版社來說,哇,我有幾本這樣的書,那半年的業績就不用擔心了。這個運動同樣能带動家庭的閱讀風氣。其實韓國的童書產業就是政府高度介入產生的結果,所以你現在會看到坊間到處都有韓文翻譯的書,不管簡體字繁體字,政府高度的補助介入之後,創作者和出版社都可以專心地去做好的東西,不然出版社永遠在擔心退書之類的。

  Q:童書數碼化的趨勢會如何演進?

  A:這是將來勢必要走的趨勢,但是短時間內沒有這麽快,台灣現在有一些電子書,包括童書也有,購買力還是不太高。對於閱讀這件事情,尤其是孩子的閱讀,比爾蓋茨講過一句話,在你的孩子還沒建立閱讀習慣之前,千萬不要讓他碰計算機。小孩越早接觸計算機、平板或是手機,你會發現他們對書是沒有興趣的,所以現在推廣閱讀,還是希望父母能讓孩子養成翻紙本書的習慣,畢竟小孩看紙本書跟看電子書,翻閱的速度、觀看的方式、對大腦起的作用包括觸感、對圖文的感受都不一樣,這個是教育學正在研究的東西。

   

[責任編輯:陳明漢]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