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4

“創業天府”行動計劃正式邁入2.0版

2016-04-18
来源:每日經濟新聞

  成都雙創再上一個臺階。

  4月1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政府新聞辦獲悉,《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已經市政府審議通過。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長丁小斌介紹,升級后的“創業天府”行動計劃進一步突出深化改革,突出創新創業活動市場化、要素國際化、創新協同化和環境生態化,著力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厚植創新創業人才優勢、升級創新創業孵化功能、夯實創新創業投融資支撐、營造創新創業一流生態、塑造“菁蓉匯”國際創業活動品牌,打造“創業之城、圓夢之都,成都創業、創業都成”城市品牌,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區域創新創業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體制機制改革上,成都接下來還將出臺成果轉化“新十條”,支持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措施。此外,成都還與四川大學戰略合作,共同設立“海內外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協同引進基金”,在全球吸引高端人才。

  經過一年實踐,“菁蓉匯”已日趨成熟。從2015年初打造“菁蓉匯”系列活動以來,成都已舉辦“菁蓉匯”系列活動100余場,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1200余場,40多萬人(次)參與,促進了近300家創投機構與6200余家企業及團隊實現對接,參演項目獲得意向投資超過100億元。

  4月15日,在“創業天府 菁蓉年匯·蓉漂嘉年華”上,創投教父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和硅谷神秘大咖、華瑞集團董事長、北京遠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立光均現身,為成都雙創支招,并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

  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尋找成都“獨角獸”希望看到文化、技術創新

  ◎每經記者 吳林靜

  從2015年開始,國際數據集團(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到成都的次數比往年頻繁了許多。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前成都主要是基建、制造等產業,這幾年冒出許多創新創業的團隊,才有了適合IDG定位的投資機會。

  2015年,IDG在成都成立了IDG互聯網+創業基金,扶持成都互聯網+旅游、文化、創意等領域的發展。4月15日晚,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科技局承辦、光谷創業咖啡協辦的“創業天府 菁蓉年匯·蓉漂嘉年華”在成都舉行。熊曉鴿再次來到成都,當“創業天府”邁入2.0時代,他希望能夠在成都尋找到下一個“獨角獸”。

  To B公司更易產生“獨角獸”

  所謂“獨角獸”,是被投的企業能夠快速達到超過10億美元的估值。而“獨角獸”產生的領域,熊曉鴿認為做To B業務的企業比做To C的可能性更大。

  “中國的風投基本上都投向了To C的領域。”說起目前風投的傾向,熊曉鴿分析,相比而言,美國的風險投資大概40%都用在To B的領域上。

  在美國,市場規模大的行業并不是做To C的,更多是企業級的服務公司。熊曉鴿思考,類似甲骨文、SAP這樣的企業級服務公司,為什么在中國沒有出現更多,“除了BAT,初創公司基本上處于為個人客戶提供服務,即瞄準的是To C的市場”,據熊曉鴿介紹,在美國,“有很多新公司可能不出名,但他的規模可能比To C的公司大很多,而且更穩定。”

  這一思路影響著IDG資本的投資偏好。中國第一輪互聯網創業浪潮,成就了張朝陽、馬化騰、李彥宏……這些在中國互聯網行業已經響當當的名字,在他們背后都有熊曉鴿和IDG的身影。

  “在成都,在今天這個時候,尋找‘獨角獸’已經不再是一個夢想”,熊曉鴿告訴記者,“獨角獸”出現的地方往往都有好的文化氛圍、創新的意識和很好的創業氛圍,成都有這樣的土壤,“這兩年來成都,每一次都覺得特別振奮。”

  “成都適合文化、技術創業”

  To B的企業級服務公司是一大風口,在熊曉鴿看來,成都的文化產業和科技產業同樣是值得深挖的領域。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熊曉鴿打趣地說,“我總在想,大家都知道湖南電視臺搞了《超級女聲》,但是過去的超女冠軍,怎么每次都是四川的女孩呢?”

  事實上,在文化產業的投資上,熊曉鴿可謂戰功赫赫。早在2005年,IDG就跟張藝謀和王朝歌、樊躍團隊合作,投資“印象”系列演出。同時跟中青旅一起合作,在浙江烏鎮做了成功的投資。2010年,IDG資本入股了美國傳奇影視公司,就在當年,該公司出品的《盜夢空間》在中國拿下5億元票房的成績,對此熊曉鴿評價,“這是我在歷史上投資最快,投的最多的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美國文化產業的現有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熊曉鴿曾表示,“移動互聯網一定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絕佳機會。”

  多次來到文化氛圍濃厚的成都,本想把此前投資文化產業的經驗跟成都的合作伙伴結合起來,投一些更牛的公司,卻沒能如愿。當記者問是否看好了什么項目時,熊曉鴿卻反問,成都在文化產業上有哪些公司。

  文化娛樂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包括體育、健身、旅游、文化等方面的資源,怎么結合起來搞一個更多的合作”是熊曉鴿和他的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認為成都有很多文化IP并沒有開發出來,需要成都的創業團隊去做。

  記者注意到,熊曉鴿曾表示,“我們都在談‘風口’,我覺得各行各業都有可能出現,其中技術就是很關鍵的‘風口’。”熊曉鴿說,目前談到創新,無非是技術上的創新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在他此前看過的項目中,技術創新非常少,商業創新多,但很容易被復制。面對成都的創業者,熊曉鴿表示,他希望步入2.0時代的創業天府,能夠出現更多的技術創新。

  華瑞集團董事長陳立光:成立4億基金投成都創業公司

  ◎每經記者 黃麗

  12年的美國學習和工作,讓華瑞世紀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華瑞集團)董事長、北京遠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立光感受到了硅谷之所以為“硅谷”的道理。硅谷能成為創業神話,他認為有三點重要的原因:環境、人才和資金。

  4月15日,在成都“創業天府 菁蓉年匯·蓉漂嘉年華”活動上,陳立光在演講中稱,成都作為“天府之國”有先天的創業環境優勢,為了響應成都的號召,支持成都的創業,他透露,華瑞集團創立了布斯投資,將注冊4億元的基金,專注用于投資成都的高新技術和文化相關的企業。

  三年前就投資過Uber公司的陳立光,此前在硅谷就投了一些新的科技公司,他稱Uber投資回報率三年已經翻了一番。不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他也坦言,硅谷有百年的創業文化和歷史,相比之下,國內的很多創業者“比較盲目,有時候一擁而上,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成就硅谷有三大要素”

  1993年前往美國留學,2005年回國創立華瑞集團,目前,陳立光的投資已經覆蓋到了能源、科技、醫療、金融等領域。

  1999年從芝加哥大學MBA畢業以后,陳立光只在麥肯錫咨詢干了短短半年就決定投奔硅谷。此后,陳立光感受到了硅谷的神奇。從上世紀60年代的半導體,到90年代的谷歌、雅虎,再到時下最熱的Facebook、蘋果、youtube以及風投們正追捧的AI、VR,硅谷隨著生命周期的發展,在不斷地進步,這也讓陳立光發現,“硅谷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

  而讓陳立光認為最神奇的地方是,僅硅谷排名前幾的幾家大公司的市值就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國家的GDP。陳立光給出的數據顯示,排名靠前谷歌、蘋果、Facebook、甲骨文、英特爾、cisco公司市值,加起來就達到1940億美元,而GDP全球排名中意大利是1953億,硅谷就僅次于意大利。這還僅僅是硅谷幾家代表公司的市值而已。

  在陳立光看來,環境、人才、資金是成就硅谷的三大要素。一方面,硅谷除了有非常好的自然環境外,創業氛圍非常濃,且允許甚至鼓勵失敗,政府也不干涉創業企業的發展;其次是人才,硅谷文化多元、包容,能吸引人才且留得住;此外,美國三分之一的風險投資是投在硅谷,且針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資金投資,分工明確。

  準備在成都設立研發中心

  如今,回國做投資后,陳立光非常關注國內的創業環境。今年3月份在博鰲論壇上,他們一行人還專門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并向總理提出希望出臺更多政策支持創業的意見。

  由于長期接觸和觀察美國硅谷的創業情況,因此陳立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外創業者經驗比較豐富,定位找得很準,所以成功概率比較高,而國內則比較盲目,有時候一呼而上,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像硅谷的很多企業,基本都有自己的特色。

  不過他亦認為,成都創業環境總體是好的,政府高度重視,創業熱情也高漲,只是需要時間,“畢竟成都的創業歷史沒有那么長”。他還透露,目前他自己已經在成都成立了布斯投資,“響應成都的號召,跟政府一起搞個基金,現在注冊資本準備放4億元,主要投資成都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文化相關的產業。”

  在他看來,成都有優于“北上廣深”的優勢,“‘北上廣深’人力成本很高,很多年輕人在那里難以可持續發展,干幾年要成家立業,就待不住了。”陳立光向記者透露,華瑞集團旗下的遠特科技正準備在成都設立100人左右的研發中心,就是看中了成都的人才資源。

  “我們不愿意員工干幾年就走了,所以決定在成都成立研發中心。”他認為,相對來說,成都的穩定性更好,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有優勢,“成都生活成本低很多,更容易沉淀下來,專注下來做很多事情。”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