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川派盆景大师胡世勋
“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轻松赚钱。”胡世勋有一大批徒弟,其中不乏成都市川派盆景大师。不过,他依然焦虑,第三代传承人难找。“现在更多的是要培养有文化的大国工匠。以前的徒弟修养达不到”
昨日上午,“技能大师”集中采访活动在锦城大道举行。74岁的国家级川派盆景大师胡世勋带上了第三代传承人——刚刚毕业的刘明军。这半年来,胡世勋走哪里都带着他。
到去年末,成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胡世勋的工作室是唯一的盆景类工作室。他最忧心的事情是手艺后继乏人——在他的工作室,每年有几十个实习生,不过来了又走,如今只剩下3个。毕业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刘明军是其中学历最高的。“最近几年特别焦虑。政府提倡技能,我们心头要稳得起些。”
完成好的藏品需要几代人
胡世勋迟到了十分钟。来之前,他先到位于温江的工作室——1000余平方米的大型川派盆景桩头室外展示区“巡逻”了一遍。“看看除草、施肥、浇水情况。”
对胡世勋来说,昨天算得上休假。“每天在工作室没有一分钟空闲,回到家脚趾、腰杆都是痛的。”在工作室,他常常忘记吃饭,看到别人去吃饭,才想起来中午到了。不过他乐在其中:“有个爱好,天天有盼头,不是成天无所事事。就是上了年纪有小毛病,有忧虑的事,做一做事情就忘了。”
“最初是没得其他事情做,做了这行就爱上了,爱上了就要努力做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胡世勋一直专注盆景,“对抽烟、喝酒、打牌不感兴趣,唯一兴趣就是花木。”
“有一盆金弹子的一枝没长好,棕丝是缠了改,改了又缠,反复5年都没有完成。”10年、20年……每一件令人惊叹的盆景都需要他无数次“抚摸”。“你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商品、展品还是藏品。”在胡世勋的认识里,一个盆景花10~50年是正常的,“好的藏品,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
真正的大师需要从源头看
“盆景不追求值钱不值钱,重要的是技术含量。咋个体现诗情画意,咋个和建筑结合起来。”胡世勋认为,一个真正的大师需要从源头看,“从除草、施肥到选原材料,再构思、造型,最后做成作品,要全部拿得下,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
与老朋友在一起也离不开盆景。“我们有些老朋友会互相辩论,互相说对方不行。如果我们互相吹捧,就不会进步了。”胡世勋只有职中文化,却十分热爱中国文化。他曾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做成盆景,到广州参展获得头名。“最爱《红楼梦》,看了4遍,想做一个大观园。”
在胡世勋的工作室,精心创作了一大批树桩、树石、壁挂、山水盆景佳作,刚柔并济,以形传神,自成体系。首创罗汉松树桩大树造型、换根、换头、换天棚与无根嫁接、海棠梅花蟹爪枝的造型革新技术及斧劈石盆景加工技法,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先进水平。
第三代传承人仅留下三人
成都现有的国家级盆景大师,只剩邹秋华和胡世勋。“老邹身体不好,已经不经常弄这些了。”
“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轻松赚钱。但如果都用金钱来衡量,就谈不上技术和艺术。”工作室有3个盆景制作组,胡世勋有一大批徒弟,其中不乏成都市川派盆景大师。不过,他依然焦虑:“第三代传承人难找。”
盆景制作周期长,工作辛苦。四川农业大学每年定期组织数十人来交流学习,还与多所高校合作,不过,留下来的实习生并不多——一般十天半个月就走了。
“技术、技能特别是工匠人才,缺乏得很。”胡世勋感叹,“很多年轻人,都没有想到咋个认认真真做事。出去看花看水,觉得好看,没有看到要付出劳动。”
胡世勋精神矍铄,说到传承话题却十分忧虑。第二代传承人里,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文化修养达不到。”“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第三代传承人只有3个,胡世勋对22岁的刘明军寄予厚望。
胡世勋每天在工作室忙碌,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带第三代。“要指导他们,稍微成熟了就让他们跟其他大师再学习。”胡世勋说,“现在更多的是要培养有文化的大国工匠。以前的徒弟修养达不到。”其实盆景技工收入并不低,“技术好的,年收入二三十万元都有。”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