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作家饶佳荣的一篇微博文章《质疑出版社:要个印数和销售数这么难!》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也将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的图书印数分歧再一次暴露在世人面前。而今年3月,作者徐沪生与某民营公司在《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一书的印数上也发生分歧,徐声称要付诸法律途径。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分歧之所以一直存在,就是因为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图书信息的透明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饶佳荣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他在一家出版社推出了新书《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到结算版税的时候,他发现出版社给出的销售数字与自己的预估有很大差异,而让出版社出具图书印单和发货单,又遭到拒绝。于是巨大的不信任产生了,饶佳荣怀疑出版社隐瞒了印数。因为印数和作者的版税直接相关,如果印数真的被隐瞒,那也就意味着饶佳荣的版税被出版社私吞了。
作家和出版社的“印数之争”由来已久。其中最有名的还是韩寒与出版社的争论。当时韩寒由一家出版社推出了《长安乱》,首印43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此后出版社也没有再加印,但是韩寒发现市面上仍然有《长安乱》源源不断地供应,于是他怀疑出版社偷着加印了。“其数目至少达数十万册”,而且以同样方式出版发行的《毒》和《韩寒五年文集》都存在类似问题。
事实上,作者与出版社的这种不信任,已经让很多作者焦头烂额,稿酬也就变成了“稿愁”。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种分歧其实有着法律漏洞的原因。国家版权局公布有《图书出版合同》(标准样式),其中一条规定:“甲方(著作权人)有权核查乙方(出版机构)应向甲方支付报酬的账目。如甲方指定第三方进行核查的,甲方需提供书面授权书并载明核查权限。”这个“账目”是委印单、发货单还是出版社自身的账单,语焉不详,这就给双方的矛盾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出版社完全靠着良心办事,只要给出“账目”就行,“账目”的真伪就难说了。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作者一般只能靠自己去调查图书销售情况。一家家地去跑实体书店,还有询问网络书店的销售数字,然后以此为样本进行估算。但是这样,一方面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未必肯提供销售数字,毕竟这是商业机密,另一方面,以样本进行估算未必准确,所以作者对出版社”隐瞒印数”指控也未必是准确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者和出版社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西方国家,作者作品往往由专业代理商代理,他们不仅了解如何与出版商打交道,并且信息来源广泛,在与出版社的博弈中信息更加对称并且筹码更多。另外,国外的出版行业协会在信息收集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以美国出版商协会(AAP)为例,几乎每家美国出版商都是其会员,缴纳会费,每月上报图书销售情况,同时出版商也能从中了解每月图书销售情况,销售数量很难隐瞒。
不过在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由国家版权局等权威部门建立在线图书销售查询系统,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系统中的数字,不是由出版社提供,而是根据全国大型书店的销售记录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