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特約記者劉楚婷報道:新上任的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劉智鵬表示,香港不發展新界、大嶼山,就只會「乞米」。他支持政府開發新界東北,大嶼山、並認為開發了新界的土地,市區值得保留的建築物反而更有機會可以留低。
劉智鵬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香港最欠缺的是空間及土地,但在處理城市空間方面,用了無稽的方式。「打個比喻,規定所有人只可以迫在巴士的下層,巴士的樓上不準坐,只可以用來看風景。」如果新界可以多發展一兩個新市鎮,市區重建的壓力不會那麼大。此做法與保育文物有絕對的關係。
保育也不可能太過僵化
他認為,對於保育新界的古建築物,古諮會過去數年已經做了不少工作。基本上大量的古建築物已經做了評級。他亦承認,即使古建築物獲得了評級,也不一定代表保育工作已經完成。除非列為法定古蹟,否則難保有一天會遷移,甚至是清拆。保育也不可能太過僵化,香港實在無足夠條件去保存這麼多建築物。
不過,有一項建築物值得提升保育,就是青山寺牌坊「香海明山」。上世紀20年代,一班香港華人紳商邀請了港督金文泰到訪青山寺兩次,並建立了這個由他題字的紀念牌坊。同時,有一班前清翰林寫對聯。此建築物已經評為一級建築,但應該列為法定古蹟。現時的確擔心保護不到,有可能被破壞。至於新界東北不少古建築物已被評級,如蓮麻坑的葉定仕故居已被列為法定古蹟、沙頭角紅嶺車站評為三級建築物。
他希望大家能夠放下成見,不要認為以前的不能動,發展就等於破壞。「各人要實事求是去想,有無需要。香港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只用少於十分之一的土地來居住,有無可能調整此比例?郊野公園是否神聖不可侵犯,但有無想過其由來?如果可以釋放百分之一的土地已經可以改善生活的空間。」
任保育歷史建築諮委會主席
劉智鵬本月15日出任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任期兩年。他現為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今次由學者擔任此公職,相信各界會有一定的期望。他希望令更多公眾認識文物保育的社會意義。未來保諮會的活化歷史建築的主要工作是將政府建築物活化夥伴計劃推動到私人物業。以某種形式利用,賦予新生命,不至於隨時代老去,消失在歷史之中。
他舉出屯門何福堂會所的馬禮遜樓為例子,該樓早於2004年雖然已被評為法定古蹟,但由於屬於私人產業,根據現行機制,業主可以不容許公眾進入。此建築物實在有需要維修一下,倘業主同意的話,更可作有限度開放參觀。有些例子如元朗屏山鄧氏宗祠屬法定古蹟,現時是可以開放給公眾參觀。
他表示,上任之後可以與私人業主有商有量,一方面可以保留有價值的建築物,但業主亦能獲得合理的回報,如提升商譽及形象。至於當年未能將何東花園及灣仔同德大押保留下來,原因是業權為私人業主所有,基於純商業考慮也是無可厚非。
古蹟要賦予新生命新功能
過去10年,社會上因為保育與發展引發的爭議不休。他對保育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有何化解良方?劉智鵬表示,保育文物建築不一定要原汁原味,當建築物的光輝歲月已經過去,應該要賦予新生命及新功能,如舊灣仔街市的做法值得支持。又如本來要清拆的灣仔藍屋,他認為是一個活化保育的代表作,留屋留人,回應了社會對歷史建築的感情。問題是不可能每個建築物都可以這樣做。雷生春、美荷樓及大澳文物酒店是他感到滿意的活化建築成果,人流相當暢旺。至於近期的保育熱點北角皇都戲院,古諮會的專家小組已將它評為三級建築物,但民間聲音卻希望能評為一級。他表示,大家應該尊重現有的評級程序。
劉智鵬簡歷
1960年香港出生及長大,主要研究方向是香港歷史。香港大學中文系學士及碩士學位。
1980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修讀博士,之後任教嶺大。
2000年起開始研究屯門歷史,與屯門區議會合作製作「屯門風物誌」。
2016年5月15日起,他出任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負責審評維修和監察夥伴計劃的申請,同時監察維修資助計劃運作,以及就基金如何資助與保育歷史建築相關公眾教育、社區參與、學術研究等,向政府提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