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東方

現當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女“先生”

2016-06-02
來源:騰訊文化

   為何一位女性卻被稱之為“先生”?綜合《辭海》和《辭源》的解釋,“先生”字面的意思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外延為有一定地位、學識、資格的人。古漢語“先生”一詞,是對有學問者的尊稱。可見,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

圖為楊絳

        楊絳,原名楊季康,是作家錢鐘書先生的夫人,生于1911年。1932年,楊絳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並認識錢鐘書,二人結成夫婦。

  1938年,楊絳隨錢鐘書带着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于小說》;散文集《將飲茶》《干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

  楊絳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訶德》翻譯得更准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並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

  楊絳《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

  八十年代以後的楊絳,沒有再將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爾的寫寫散文、雜文、回憶短文一類的。雖然都比較短小,但從平淡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一種朴素而真摯的情感,從大白話中顯現出的智慧,至今還被喜愛她的讀者津津樂道。

  90年代後因為丈夫錢鐘書先生和女兒錢媛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

  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後,她更是隱入深居。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們仨》。

  其中不僅僅用夢幻文學的方式講述了錢鐘書和錢媛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游學歐洲,以及建國後的種種往事。

       冰心:堅持寫作75年,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冰心是世紀同齡人,一生都伴隨着世紀風云變幻,一直跟上時代的腳步,堅持寫作了75年。她是新文學運動的元老。她的寫作歷程,顯示了從“五四”文學革命到新時期文學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偉大軌跡。她開創了多種“冰心體”的文學樣式,進行了文學現代化的紮紮實實的實踐。她是我國第一代兒童文學作家,是著名的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詩人、翻譯家。

       宋慶齡:近70年的革命生涯。宋慶齡,孫中山的夫人,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党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贊譽和熱愛,並享有崇高的威望。

      林徽因: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開拓者。林徽因,中國著名建築师、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築师梁思成的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張兆和:富商之女嫁與沈從文。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現代作家,沈從文先生的妻子。1932年畢業于中國公學大學部外語系。畢業後任中學教师,1949年就讀于華北大學二部。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湖畔》、《從文家書》等。張兆和在沈從文逝世之後,開始整理沈從文的文稿。她這樣給她們兩個人之間的婚姻下了個結語,“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過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胡絜青:得齊白石真傳。胡絜青,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夫人,1931年畢業于北京师范大學國文系。自幼酷愛文藝,嗜繪畫書法。曾受著名畫家汪采白(汪禮祁)、楊仲子、孫誦昭影響,解放後專業從事繪畫。

      屠呦呦: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是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責任編輯:郭美紅]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