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
蔡英文520演說宣示要力推「新南向政策」,希望未來5年在東盟、南亞各國開拓市場并建立新的夥伴關系,避免過度依賴大陸。對此,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表示,蔡「政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不太可能成功,因為這違反經濟學的規律,理由是目前台灣出口到大陸的金額很龐大,找不到如此大的出口替代市場,再加上出口是愈多愈好,怎麼可能放弃已經營許久的大陸市場。
蔡英文為了解決台灣經濟問題,提出「新南向政策」,着眼「一石二鳥」戰略考量,一則開拓東南亞與南亞等有潜力的市場,把餅做大,二則同時「解決」過度依賴大陸市場的擔憂。弔詭的是,蔡英文這麼做,就全然如她所言「解決問題」了嗎?顯然不無疑問。拋弃大陸如何把餅做大?首先是,「新南向」應該是要把餅做大,而非拋弃大陸的廣大市場。目前台灣的出口將近40%集中於大陸,24%集中在東南亞,而在投資方面,台灣對外投資逾半數集中在大陸。其實,台商很早就布局東南亞,自李登輝主政以來迄今,台灣「政府」都推動不同形式的分散投資與出口政策,惟成效均不如預期。台灣經濟之仍然高度依賴大陸,主因是台商考量市場規律所致。即使在全球很不景氣之下,若着眼於比較利益原則,台商在大陸仍比在東南亞更具優勢。尤其從可靠數據來看,自1992年以來迄今,台灣確實分享了大陸經濟發展的紅利,如何輕言放弃大陸市場?
其實,台灣的當務之急并非引導廠商再度推動外延式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戰略眼光,重新審視台灣在大陸的品牌與研發布局。尤其針對大陸市場,目前台灣最大的優勢是設計組裝與提供關鍵零組件,雖然大陸的「紅色供應鏈」也在競爭、取代台商,但以台灣20多年的經驗,還是具有相當的優勢,若能有多幾家像台積電、大立光如此將核心關鍵零組件以較高自動化的生產放在台灣,對大陸市場的出口還是有成長的機會。
對台灣而言,大陸市場與東南亞市場堪稱同樣重要,后者總體經濟規模雖僅有大陸的3分之1,但成長的速度相當迅速,更何况這兩個市場正慢慢整合。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若立足「替代性」考量,不願意維持最重要的大陸市場,則將淪為意識形態挂帥之錯誤主導,產生「以政害經」之不利結果,而大陸也會將「新南向」政策視為違反經濟規律的政治性的挑戰。
台商南進未簽協議保障
再進一步言,「新南向」政策促使台商紛紛去東南亞投資設廠,是否就解決問題了嗎?其實不然,動作快的、該去的台商,早就已經去了。這些台商在東南亞獲得低廉的勞動力,可是其投資卻毫無保障,主因是台灣與東盟各國并未簽訂投資保障協議,大多數台商均須靠本身建立起好的政商關系作為「保障」。然而,前進東南亞絕對不能忽略兩岸關系的因素。東南亞和南亞與大陸都有邦交,而且大陸都是這些國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貿易夥伴,他們根本不可能會為了台灣而與大陸失和。台灣若想與東南亞各國或印度洽簽投資保障協議或雙邊的經濟合作協議,甚至尋求相關各國支持台灣加入TPP與RCEP,則兩岸關系是否良好將起着關鍵性的決定作用。更何况,大陸早已南向布局東南亞與南亞,諸如:海上絲綢之路、亞投行,加上大陸也是「東盟加三」的成員之一,在東南亞的貿易與投資與日俱增。台灣「新南向」時勢必會與大陸相會,則兩岸關系是否穩定必將影響雙方在此一區域可否合作之可能性。
總之,由於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已中斷協商,使得蔡英文520演說在「新南向」政策區域發展議題中提到願意與對岸尋求合作協力之可能,將因欠缺誠意而注定淪為不可能實現之「場面話」,「新南向」不就要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嗎?卻又同時期盼在東南亞與南亞尋求兩岸能相互合作,這是說不通的「英式」邏輯!更遑論「新南向」在經濟上勢必面臨「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擠壓,在政治上更不易排除大陸對東盟與印度的影響力。因此,已可預判并不看好「新南向」政策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