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开拓土地增建公营房屋

2016-06-08
来源:香港商报

        立法会议员、民建联主席李慧琼

  土地及房屋问题,可算是本届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议题。虽然特首和各相关司局长过去几年努力落实多项措施,但解决房屋问题似乎成果不彰、困难重重。楼价高企、租金高昂、公屋需求大增、轮候时间冗长、居屋供应追不上需求等问题,仍没有纾缓的迹象。

  虽然政府一方面增加公营房屋的供应,另一方面抑压需求,但本港的楼价依然在高位徘徊。根据美国顾问公司Demographia年初公布的《全球楼价负担能力调查》,香港位列楼价最难负担城市首位。事实上,不少市民,特别是年轻家庭,储蓄多年依然「望楼兴叹」,无法「上车」。楼价高必然伴随着高租金,而香港浻房租金,「尺价贵过豪宅」,令住屋矛盾更为尖锐。

  至於公屋方面,现时公屋轮候册内,有近30万宗轮候「上楼」的申请。而回归後,政府曾经订下「3年上楼」的目标,今日已经无以为继,现时一般家庭的轮候时间已经接近4年,而「非长者单身人士」的轮候时间,更可谓遥遥无期。自上届政府至今,每年公私营房屋的实际落成量,基本上都是低於预测供应量,即长期不达标。

  因土地供应不足、房屋供应远远追不上需求而带来的重大挑战,民建联昨天便举行了一场圆桌会议,邀请相关主要官员、专家和学者等,就解决土地及房屋问题共商对策。

  总结会议上嘉宾的见解和民建联多年来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当局应调整长远房屋政策,增加公营房屋的供应,将公屋兴建量与「3年上楼」目标挂耻,以落实「3年上楼」承诺。其次,当局应重推「夹屋」、「租置」、私人参建居屋、混合发展等,建立更完整的置业阶梯。

  此外,在顾及各方利益下积极开拓土地,包括在维港以外填海,发展岩洞及地下空间,开发生态价值较低、没有植被、荒废或已平整的「绿化地带」、「农地」及「棕地」。而为克服收地的争议,建议政府授权发展局可在新发展区预留安置资源,并按发展局制订的准则,按实际情况安置受影响的居民,以减少安置的争议。另外,为纾缓浻房及基层租户的财政压力,建议向特定的群组,即申请公屋超过3年的申请人,提供过渡性的租金津贴。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