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科技生活

中國工業為何造不出核心零部件

2016-06-16
來源:IT之家

  400多億支的年產量,把中國推上圓珠筆第一生產大國的寶座。但尷尬的是,這400億支圓珠筆筆尖上的球座體,從設備到原材料,卻高度依賴進口。這是中國工業現狀的一個縮影:產能龐大,可謂大國,但核心技術有不少仍未攻克,還稱不上強國。

  

中國工業為何造不出核心零部件

 

  類似的例子並不少見。在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今日,機器人已成為工廠的常客,珠三角越來越多的企業以機器代人,“黑燈工廠”正在成為現實。但6軸以上高水平的機器人中,有85%是外資品牌,國內機器人廠商多為進口核心零部件後組裝出售。大而不強的背後,是中國制造業因缺乏核心基礎技術而被固化在產業鏈低端的困局。在巨大的體量和需求襯托下,工業基礎能力的薄弱讓中國成為“跛腳巨人”。

  問題出在哪?又該怎麼辦?中國工程技術界的最高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正在進行一個學術項目,試圖問診中國工業這一“跛腳巨人”。

  6月13日,中國工程院“工業強基戰略研究”項目一期總結暨二期啟動會在北京召開。項目一期在過去的兩年間提出了21份研究報告和企業發展“四基”(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案例集。

  “工業強基戰略研究”項目是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質檢總局啟動的重大諮詢項目,它以“四基”為研究重點,旨在破解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這一症結。項目于2014年3月在京啟動,成立了以路甬祥院士為組長的項目組,並下設有項目辦公室、總體組、5個專項課題組和13個領域課題組。“質量技術基礎戰略研究”是專項課題之一,包括標准、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基礎的整體研究。13個領域課題組則涵蓋航天、航空等方面。

  

中國工業為何造不出核心零部件

 

  ▲機器人已成為工廠的常客。

  一期研究總結報告中提到,中國工業基礎領域中從事生產研發的企業雖多,但較分散,集中度低,鮮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並認為在此現狀下,基礎技術難題的攻克難以單靠市場機制、個別企業或國家現行產業政策實現。

  對此,項目組長、兩院院士路甬祥說,要將這些佔大多數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培育成“專、精、特”小巨人企業,加強對他們的技術創新扶持力度,除了提供普惠的共性技術外,還需提供投資融資、信息數據、人才培訓、設計研發等服務支持,更有效地發揮政府學會、行業協會、創業創新聯盟等組織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在研究中注意到,蘇南、寧波這兩個試點在微小型軸承車削、磨削、檢測、裝配風加工自動線上取得了良好態勢,這印證了這些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能在垂直的細分領域迸發出強勁的自我研發能力,打通產業鏈的上下游。“形成一批‘專、精、特’企業是強化工業基礎的主要途徑和抓手。”尤政說。此外,智能化、數據化也被提及。制造業的供應端需融合信息技術,為產品賦能,以此適應市場的需求。

  在軸承的研究上,國內側重潤滑、材料,但國外已開始從事智能軸承的研究。“‘四基’要搞上去,智能制造在里面發揮很大的作用。”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說。而將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技術支撐的數據搜集起來,用于各個細分行業分享,將是工業在大數據時代最重要的資源。

  “強化工業基礎將要打一場艱苦、持久的攻堅戰。”周濟表示。13日啟動的二期將繼續為期兩年,圍繞提高我國工業基礎能力,通過對“一條龍”推進路線圖、“專精特”小巨人企業培育等的研究,提供全面系統解決問題的方案。

[責任編輯:許淼祥]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