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港獨思潮
岱惟悟
不久前,本地某民調顯示香港有17.1%的受訪對象表示支持「港獨」,年輕人支持「港獨」的比例則甚至更高。縱然反對「港獨」的市民仍遠多於支持「港獨」的人;在「港獨」支持者中,也僅僅有少數人認為「港獨」是可能成功的;但「港獨」思潮和勢力在香港冒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然,「港獨」思潮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惟事態發展仍發人深省,值得整個社會的關注。
社會滋生港獨思潮
近年中國崛起,而香港經濟和生產力發展與內地比卻相對緩慢,本地居民平均實際收入增長更長年停滯不前。因而香港一般居民不容易感到生活的改善,收入和財富增長也相對內地居民為慢,不少年輕人感到自己的生計較父輩同齡時困難。由於大學教育的普及,本地大學畢業生也很容易對個人前途感到迷茫。
兩地經濟融合有利香港經濟的整體增長,惟特區政府曾長期忽略兩地融合過程中均衡本地的經濟利益分配。這是由於特區政府早年缺乏施政經驗。在上一次特首選舉期間,即使社會矛盾已經十分尖銳,仍有人提出要輸入外來勞動力、進一步開放自由行和內地資金在港置業等主張。這與愛國與否是不相干的,卻反映了一些本地政治和經濟精英對社會矛盾拿摥得并不準確。
當前,由於經濟的發展,中國模式已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可供他國參考的一種發展方式。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發展它的軟實力。然而,分離主義思潮卻在此期間在本地青年中間蔓延。這說明了中央和特區政府某些宣傳的說服力不夠,往往是重形式而不重實效。例如,那位在本地大學讀了5年書的「港獨」分子和他的母親都是在內地出生的,他本人在香港的文化氛圍中成長,或許在某種利益的驅使下,他卻成為了一名「港獨」分子。
港府不可無為而治
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碼頭,港人思想自由,卻往往不願意承擔過多的風險。如果說當前「港獨」勢力冒起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和文化氛圍,它急速成為香港的一股政治勢力則與政府曾經的「無為而治」有關。在這種情况下,一些反對派人士更得隴望蜀;但在「一國兩制」框架里,在香港政治舞台上,究竟誰怕誰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這一次立法會選舉參選人被要求簽署「確認書」,明顯是為了限制「港獨」分子進入立法會,迄今已經有兩名「港獨」政黨的申請人被拒絕參選,或許還有個別案例會被同樣處理。有人以為這措施推出得有點匆忙,也受到了一些反對派的挑戰。中聯辦負責人的正面表態卻基本上為香港立法會議員「入職」或「港獨」勢力活動範圍畫了一道紅線。估計在一段時間,政府在執行上會有些寬松;但某些過激的、曾涉非法行為的「港獨」代表人物是會被排除在選舉外的。
在中國古代,研究法家學說的人能在秦國入仕,因為秦崇法。自秦以降,讀孔孟之道的人則能當官,因為其時獨尊儒學。現在香港,如果「港獨」分子或街頭斗士都能通過參選進入立法會,那無疑就是鼓勵更多的人去仿效他們。
出了「確認書」等新規后,上述那位讀了5年大學的激進分離主義者隨即「跪低」,眼下說「手段唔及目標甘重要」。再一次反映香港近年越來越亂完全就是因為「無為而治」;而香港社會和市民最終卻都是受害人。
港獨分子終遭唾弃
今年11月,美國將進行大選。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偏頗且頑固,但當前美國國內不同意奧巴馬政府對外政策的卻大有人在。估計不論誰當選來屆美國總統,中美關系都難以發生太過戲劇性的變化,但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政策一成不變地延續下去的機會卻是不大的。一旦美國新政府采取另一套對華政策,現在不少美國在香港的那些「工作對象」恐怕就會變得不那麼「吃香」了,一些「馬前卒」甚至會被拋弃,另一些人所得到的各種支援也會減少,甚至可能成為美國人眼中的負累。
香港近日曝光率高的幾名「港獨」或激進反對派人士是有某些相似之處的,例如他們都不是經濟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都正在涉及一些法律訴訟,言行又都偏激。縱然時代背景和政治理念相异,他們卻有點像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內地的一些造反派人物。他們基於某些政治理念反對建制,并希望從中獲得個人的名利。在權力差异大卻步向動蕩的社會,這些人的激進行為對社會的傷害是很大的。在正常情况下,這些人的行徑、品格和誠信會不斷受到人們的挑戰。隨着社會回歸理性和秩序的恢復,他們會迅速被大眾乃至整個社會所唾弃。
只要政府合理運作,「港獨」活動不容易持久。或許,與香港許多反對派人士不同,「港獨」分子的政治生命會是短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