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2

各種沖突日趨激烈 世界步入動盪新常態

2016-08-05
来源:香港商報

  

 

 

 
  渴望和平、穩定,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但不幸的是,歷史的時空峽谷,總是不時有未知的黑天鵝起飛。2008、2009年歐美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各國許多權威精英都曾說過,既往的歷史經驗無法理解目前的危機,這場危機超越了人們的理解力。如今看來,儘管表面上這場金融危機的烈燄已經被各國央行的超級放水技術遏制並消解了,然而危機深沉久遠的真實傷害並沒有清除,反而是由經濟向政治蔓延,各種矛盾和衝突在顯現和加劇,而且危機開始深入世界地緣政治的縫隙,推動了世界格局的鬆動和重構。一幅交織著多重衝突、充滿不確定性的動盪圖景,正在成為全球歷史新季候的最主要特徵。一個動盪年代,正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的新常態。    香港商報記者 龍鎮洋
 
  一、全球化遭遇內在沖突
 
  人類歷史的演進,總是超出人類的理解和預見。基於對過往事情的分析而得出的所謂歷史經驗和智慧,如同人的肉體生命一樣,有限而脆弱。也正因此,在時間和歷史面前,人類最偉大的詩句,其實本質上都不過是對人類自身命運無常、無奈的一聲歎息。
 
  以近百年近代史為反省自身和觀察世界的基點的現代中國人,一直以謙卑而虔誠的態度仰視著整個西方發達國家和自己的東洋鄰居日本,並在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不惜以血汗為代價,如飢似渴地謀求發展、追趕先進。但僅僅30多年的奇跡發展,僅僅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個年頭,中國經濟的體量就直逼全球霸主美國,中國就成了讓歐美戰略家寢食難安的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當然也成了世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傾銷案的眾矢之的。
 
  推動並主導了全球化的美國和歐洲,如今反而成了全球化最大的反對者。反全球化,不僅成了歐美國內政治最熱點的議題,也成了歐美國家精英階層和中產階層衝突的政治焦點。英國脫歐、特朗普在美國的崛起、右翼政黨在歐盟各國的崛起,其實,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說是全球化的結果。
 
  多年以來,歐美發達國家對全球化的異議和不滿的聲音,儘管一直存在,比在如美國,批評美國大量從中國進口導致美國產業空心化的聲音,從2000年起就一直是社交媒體上的一個非常活躍的民意,但全球化的滾滾洪流和價廉物美的好處,卻足以將這些聲音淹沒。以全球化為政治正確的歐美精英階層和主流媒體,根本不會傾聽和擔心正在不斷丟失工作的中產階級的聲音。
 
  而消費國、生產國和資源國的全球經濟分工格局也在2000年後一直運轉暢順,直至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了整個歐美國家的金融危機,高速運轉的全球化鏈條才突然斷裂。這不僅僅是單純的系統性金融危機,更是全球化的系統性危機。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的全球化系統,首先因為消費國的不堪重負,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發達國中產階級問題突出
 
  這場全球化危機,在發達的消費國的表現,是金融問題、債務問題,實質就是作為主體的中產階級的就業問題、家庭財務問題。在大量製造業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轉移到新興市場國家後,發達國家寅吃卯糧的福利型社會模式、消費型經濟模式,終於走入山窮水盡的困境。儘管大型跨國公司和他們的高官在全球化浪潮中賺取了超額利潤,但發達國家曾經風光無限、俯視世界的中產階級,在過去二三十年,他們的工資收入幾乎沒有什麼增長,甚至失去工作。
 
  更不幸的是,他們所熟悉的社區,卻突然湧現了大量外國人。大手大腳花錢的中國豪客,雖然言行舉止算不上優雅有禮,但至少還是帶來消費、有益於就業。可惡的是,大量東歐、中東和北非的移民,非但是去歐美發達國家坐享福利,而且還給當地帶去了文明衝突、社會混亂和恐怖襲擊。失去了收入增長,失去了就業機會,並非尚可以忍受,畢竟發達國家都有越來越完善的社會福利,但如今他們卻面臨失去基本的社會安定,失去他們熟悉的生活,失去基本的法治和秩序,甚至失去他們祖宗千百年演化出來的西方文明。
 
  這樣的全球化後果,難免讓發達國家的民眾對這樣的局面不滿。儘管許多精英人士,以過去視角看待目前的世界現狀和全球化問題,並將英國脫歐、歐洲右翼政治力量的崛起、特朗普的崛起簡單而籠統地貶斥為民粹主義。可誰人能讀懂經過自己歷史而產生的思想?
 
  在這場正行入困境的全球化大潮中,中國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道,30餘年的發展,中國中產階級從無到有,如今達到2.25億。有報告預計,到2020年,中國中產階級會增加到2.75億人,這個人口數字會超歐洲人口的總和。
 
  如今環顧全球,中國反而是全球化最大、最堅定的捍衛者,而開啟並主導了全球化的歐美發達國家,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貿易,卻開始成為新的政治正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不僅反對奧巴馬倡議意在「圍堵中國」的跨太平洋貿易協定,而且也反對大西洋貿易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甚至揚言要退出世界貿易組織。就連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莉,也不得不屈服於民意,反對奧巴馬的跨太平洋貿易協定。
 
  而在曾經為了要不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無限糾結過多年的中國,李克強總理卻悄悄地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1+6」國際會議,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的頭腦們,被悉數邀請到北京共商全球化大計。
 
  中西對比,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二、大國衝突暗潮湧動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堅信,「和平與發展」將成為20世紀最後20年的世界主題。冷戰結束之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被進一步強化,以至於「和平與發展」被普遍認為仍將是人類社會在21世紀的主題。但2014年3月,當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克里米亞從烏克蘭手中「公投」「自決」進俄羅斯疆域後,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觀察家們不再相信,這一主題仍然成立。
 
  印證「和平與發展」主題終結的最好指標,莫過於軍費開支的變化了。冷戰結束之後,歐洲國家的軍費開支持續減少,北約的軍事開支,70%由美國承擔。但普京的大國雄心,改變了歐洲軍費開支20年持續下降的曲線。克里米亞危機之後,北約秘書長在2014年的北約峰會上呼籲歐洲成員國按照條約規定,將軍費支出增加到佔GDP2%的比例。
 
  據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對俄羅斯的恐懼驅使歐洲軍費開支在今年上漲8.3%,終結了長達20年的下滑狀況。今年3月23日發布的2017年德國聯邦預算提案顯示,德國在軍費開支預算上又額外增加了17億歐元。這將讓明年的軍費開支較今年增長6.8%。據北約數據顯示,英國去年軍費開支佔比GDP達到2.07%(390.2億英鎊),法國則為1.8%(392億歐元)。
 
  但極有可能成為下任美國總統的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近日已表明,歐洲國家必須履行自己在北約中的義務,否則美國就要重新考慮北約的防務義務。特朗普的意思很明白,美國不能繼續充當北約的冤大頭了,若歐洲盟國不增加軍費開支,達到北約要求的佔GDP2%,美國就可能離開北約,歐洲國家只能自己保護自己。因此,歐洲國家繼續增加軍費開支,基本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亞太地區軍費續增
 
  而俄羅斯方面,在兼併了克里米亞之前,軍費開支早就超過GDP4%。2015年底英國發布的《國防預算年度報告》中指,在與西方關係緊張和介入敘利亞戰爭的前提下,俄羅斯2015年的國防開支增長速度為近10年最快,軍費年增21%,這樣的增速相當於2007年以來正常年份增長的3倍。在遭受了經濟制裁、油價下跌和盧布貶值的沉重打擊後,2016年3月,俄羅斯將軍費開支削減5%,但仍佔GDP總數超4%。
 
  正成為全球衝突新源頭的亞太地區,軍費開支的增長勢頭甚至比歐洲更加強勁。美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東盟諸國,近年軍費都在大幅增長。
 
  據研究報告統計,2015年,亞洲、大洋洲的軍事開支增幅達5.4%,增速遠高於全球1%的水平。據日本《富士產經商報》6月報道,IHS簡氏信息集團預測,亞太地區的軍費支出將持續增加,2020年可能達到5330億美元,比現在多出23%。這一水平將可以匹敵美國。目前已佔全球軍費開支總量三分之一的美國,在6400億美元的軍費總量上可能不會大幅增加,但美國軍事力量更多投入亞太地區已是事實。
 
  令人不安的消息將繼續有來。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導致的區域緊張局面尚在發酵,據報道,中俄在7月下旬發布了將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而據《日本時報》7月報道,美國首次在關島和澳大利亞部署B1長程戰略轟炸機編隊,其打擊範圍覆蓋整個印度洋和亞太地區。
 
  三、文明沖突冰山露角
 
  儘管亨廷頓和他的《文明的衝突》一直是中外人文主義者所熱烈批評的對象,但是歐美國家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惡劣的恐怖襲擊事件,卻越來越頻繁地讓媒體提到了這位已故將近10年的美國學者和他的預言。
 
  歐美國家近年受伊斯蘭國恐怖主義有關的恐怖襲擊數不勝數。僅在7月,德法兩國就有多達4起。最新的歐洲恐怖襲擊,是7月26日,發生在法國的諾曼底。兩名與伊斯蘭國有關聯的恐怖分子在當天上午進入諾曼底地區的一間天主教堂,劫持多名正在舉行禮拜活動的神職人員。在強逼一名84歲的神父下跪不成之後,恐怖分子用刀子將神父砍頭,並高呼伊斯蘭教口號「Allahu Akbar」。兩恐怖分子被隨後趕到的警察和特種部隊擊斃。IS極端組織當天宣稱對這起事件負責。
 
  據推特平臺上的社交媒體透露,這名84歲的神父,逃過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組織的迫害,如今卻遭到了伊斯蘭國恐怖分子斬首。在歐洲民族主義者看來,沒有任何一次恐怖襲擊事件,比這次更具有文明衝突的象徵意義。儘管現任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很快就出面否認是宗教戰爭,但如今的歐洲政壇,再沒有任何政客敢高調為穆斯林難民辯護。相反,長期以來被貼上「極右」政治標簽的歐洲政客,民望不斷攀升,他們的反移民、反穆斯林言論越來越公開化、越來越普遍化。英國脫歐,越來越獲得歐洲民眾的認同。東歐國家民間暗潮湧動的民族主義情緒和針對穆斯林的抗議活動,也越來越獲得各政黨力量的支持。
 
  在美國政壇,早在競選之初就揚言要禁止穆斯林入境、對國內穆斯林加強監控的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在歐美國家的每一次恐怖事件後,民意支持率都會有所提升。而繼續堅持「政治正確」、拒絕在恐怖分子前面加上「激進伊斯蘭」定語的民族黨候選人希拉莉,民望在繼續下跌,並被特朗普反超。
 
  儘管歐美國家的主流媒體和主流精英,仍然保持著一貫的政治正確,但在推特和臉書等社交媒體上,宗教衝突和文明的衝突,已是歐美民間最熱點的政治話題。特朗普在歐美主流精英和政治人物中的支持者,也在不斷擴大,很多之前羞於與特朗普為伍的政治人物,正在成為特朗普的認同者和支持者。7月24日,匈牙利總理Viktor Orban公開宣稱,「特朗普是正確的」。這是歐洲政壇上第一個在任領導人對特朗普的公開支持。Viktor Orban說,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可能是對歐洲最有利的結果。
 
  荷蘭國會議員、自由黨主席、著名的反伊斯蘭極端人士基爾特?威爾德斯,在諾曼底教堂的恐怖襲擊發生後,第一次在歐洲呼籲「歐盟應當效法特朗普,禁止所有穆斯林入境」。他在推特上說,「伊斯蘭在1400多年前就對我們宣戰了。我們還需要忍受多少無辜者被殺,才開始反擊呢?亨廷頓是錯誤的,這不是文明的衝突。這是文明和野蠻的衝突」。
 
  作為荷蘭國會議員和政黨主席,基爾特?威爾德斯的極端言論不僅震動了歐洲,也震驚了聯合國。聯合國移民署特別代表彼得?蘇德蘭德在推特上批評基爾特?威爾德斯,指責他的言論是對歐洲價值的嚴重損害。但他反駁彼得?蘇德蘭說,「聯合國鍾情自殺,但我希望歐洲國家和人民能夠生存」。
 
  從目前的情勢判斷,特朗普當選美國下任總統幾乎沒有懸念。目前法國總統奧朗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民望已跌至歷史最低點,歐洲政壇集體右轉,估計是大勢所趨。在右翼政治勢力的主導下,歐美國家的孤立主義、排外情緒,必將成為政治主調。交織著宗教、文明、種族和國家等多重因素的衝突,會將世界局勢帶向何處?這確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