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關注學校教育 為青少年消「獨」

2016-08-10
来源:大公網

  李曉迎  

  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七月六日至十五日,以隨機抽樣的方式用電話訪問了一千零十位十五歲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市民,了解對二○四七年後香港前途問題的看法。結果顯示,近七成市民支持「一國兩制」。但另一條本就不該成為選擇的議題,卻堂而皇之地冒了出來,這就是有百分之十七點四的市民支持香港「獨立」。「港獨」不可能得逞,但所呈現出的結果確令人非常擔憂。

  在這次民調中,按年齡劃分,十五至二十四歲這一年齡段的受訪者,有百分之三十九點二的青少年選擇了支持香港「獨立」,而選擇了「一般」選項的人佔百分之三十三點二,明確反對獨立的人只有百分之二十六。充分反映出香港青少年事務上的幾個嚴重問題,包括: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與香港關係的正確認識,香港青少年的政治素養,社會環境對香港青少年的影響,以及香港教育系統內的一些問題。

  「獨立思考」空有其名

  說起香港「獨」派在青少年當中的延伸與「溫床」問題,目前逐漸開始被關注,以前即便有也多從社會或社團方面着手,對學校以至於學校課程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則較少進行公開討論。自從「國教事件」後,中學生在媒體所謂「獨立思考」的鼓動下,開始嘗試關注社會發展。從社會發展以及青少年成長的角度來說,也許是個很好的發展勢頭,但是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發展的結果。在青少年所謂的「獨立思考」之中,見解既不獨立,也未見思考,而且逐漸形成觀點偏激,行動激進,靠着嘩眾取寵來吸引眼球。尤其後來出現的非法「佔中」鬧劇,除旗幟鮮明的傳統愛國媒體外,其餘所謂「獨立」「中立」的媒體都一面倒進行「英雄讚歌」式的宣揚。

  從這兩個事件,以及在平時與學生的接觸中,明顯可以發現兩個特點:

  其一是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操守問題,將個人政治觀點不保留地影響學生。雖然香港教師的工資待遇不錯,但仍然在不同的行政要求下「疲於奔命」。因為教師對社會和政府多年來積累了不少不滿情緒,如:教改議題、殺校問題、校本評估、合約教師等等,而這些不滿的情緒便在一些科目中變成堂而皇之的「觀點」,教唆和影響學生。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香港教育界有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教師忙碌而無暇與學生直接對話,細心的將社會上的問題或政治事件詳細分析,講解背後的原因,更多時候僅僅是告訴學生一個結果,而為何這樣則沒有人說,使得部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無法得到解答,得不到啟迪。

  再加之目前學科設置上的一些缺陷,使得學生因為無知而變得更加自大與狂傲,大有當年「造反有理」之感。這類學生在一些媒體的渲染下,不再是「問題少年」反而成了「英雄」,在反對派的「鼓勵」下如同「相見恨晚」的知音一般,更加相信個人自我意志的正確性。

  其二是教改到了今天走了樣、變了形。在香港的課程設置中,能全面認識中國古代歷史、近現代史的機會並不多,主要是通過三大學科,包括中國語文(文學)、中國歷史、通識教育。中國歷史科在初中階段並不是所有學校都開設的科目,學生對中國的古代與近現代所走過的道路知道甚少。再加之,高中階段中國歷史作為難度較高、拿分較難的一門課被很多學校「技術性」遺棄。這使得學生對國家的認識主要從剩下的兩個科目中獲得。在這兩個科目中,中國語文科強調語文知識與中國文化元素,加之在課程改革後,很多中文老師仍然沒有掌握課程改革的要求而延續傳統的教學方式,則讓很多學生對中文科失去了興趣。近年來因為中國語文科在高考中一直被稱為「死亡之卷」,更讓學生產生抗拒。再加上,從小在學習中文科上的不好經歷,讓學生的抗拒心理更深。學生如此,中文老師因為忙於不同的行政、教學工作,還有考試壓力,而將中文教學更集中在中文的基礎知識方面。也就是說,在這一領地中,學生同樣失去不少認識國家的機會。而中國文學課也是選修課,且多集中從文學角度學習,起的作用極為有限。

  「批判性」被錯誤引導

  那麼在通識教育科中又如何呢?對中國的認識也主要通過其中一個專題單元來認識,由於學科設置與考試形式的原因,老師多教授學生關注社會的現象,而不能教育學生透過現象看到社會的本質,更不能上升到理論層次。同時在考試中,一些涉及中國政治體制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問題,老師多關注學生如何能在考試中得到更多的分數,而忽略了教授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甚至在一些敏感的議題上,更是一面倒地以批評國家和政府作為主要的拿分點和答題技巧,大有「不批不立」之感。在這樣的訓練下,學生對民族、國家和政府的認識多受到負面的「洗滌」。

  從教育理論的角度來說,要先有正確知識的輸入才能有所謂獨立判斷的輸出。但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接受的除了負面的政治新聞,就是被灌輸以為批判而批判,為批評而批評的所謂「批判性思考」。在這種思維之下,學生在社會中更加容易受到蠱惑,尤其是對一些口號式的語言更加敏感。學生的文章中也常常會出現人身攻擊、亂扣帽子的現象,但是在現行的考試制度下,這樣的現象在不同的學科中是被允許的,甚至是一種拿分的「秘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憑一些記憶性的「知識」,便以為知道了世界的全部,再通過偏激的「批判」來進行個人觀點的表述。這是目前教育界十分值得關注的問題。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